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盲盒”售卖不能有监管“盲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包雍尔     2021-09-01 08:55 | |

“不要88888元,不要8888元,只要88元。”一款所谓的“奢侈品盲盒”近日在网上热卖。打开盲盒,其中随机有印着名牌标识的发卡、钥匙扣、手镯、项链、卡包等物品。然而,在这些品牌的专卖店工作人员却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出售过这些“盲盒”。

图片来源:东方IC

由于盲盒具有不确定性,即盒子上没有标注,玩家只有打开后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因而对于盲盒的知识产权问题亟待规范。从目前的这些“奢侈品盲盒”来看,其中的商品的原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正品包拆解得来,但是品牌并没有授权这些店铺去贩卖所谓的“奢侈品盲盒”,而且直接将贴附有他人注册商标的配件,组装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也构成了商标侵权。

不仅是这种拼凑的赝品,在目前的市场上,还有些所谓的“奢饰品盲盒”中的物品虽然不是赝品,但却是海外来的“洋垃圾”。在网上就曾曝光过一位女士花了1000元为其老公买的某品牌的“奢饰品盲盒”,打开一看却有着不少的霉斑污渍。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有些不法商家,从海外进口一些被丢弃的奢侈品,其中表面常常会有污渍、霉点,臭不可闻,不堪入目,很可能存在着致病的细菌。

“盲”成为许多爱好者愿意“掏空”钱包的原因。只有打开了盲盒,消费者才能知道买到了什么,这种刺激感是盲盒最大的卖点,但也正因如此,消费者在购买盲盒的时候,对于其中物品的信息往往了解不多。一些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销售伪劣产品。

要清理盲盒销售中存在的各种乱象,法治手段不可或缺。市场监督部门应当针对盲盒市场加大监管抽查力度,对于市场上侵犯知识产权、质量不合格、标识不合法的产品依法采取罚没、责令赔偿等措施,提高违法成本。

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主管部门也要及时完善和细化监管规则,避免出现“监管盲区”。相关部门要依法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督促商家提高经营诚信度,确保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真实透明。

盲盒说到底还是一种商品,不能挑战法律的底线。通过行业自治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净化盲盒经济乱象,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