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治理网络语言“污名化”刻不容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21-09-08 12:00 | |

伞兵,一个值得尊敬的光荣兵种,这段时间竟然成了不少人上网吐槽、骂人的“谐音梗”。对此,不少网民呼吁“不要污名化伞兵”。

图片来源:东方IC

网络语言玩“谐音梗”,并不算是新鲜事。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一些“谐音梗”增加了趣味性。从最初的“童鞋”(同学),到后来的“蓝瘦”(难受)、“香菇”(想哭),再到现在流行的“方”(慌)等,而“伞兵”取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作为“谐音梗”,不仅没有趣味,更是恶俗。

网络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诞生折射出当时网络流行趋势。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被网友熟知和使用,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然而,有些网络语言把成语改得面目全非,有些则是对约定俗成的熟语进行曲解,还有的甚至掺杂了英语中的脏话。对于公众,特别是处于语言学习期的青少年而言,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青少年谈论起网络语言就会眉飞色舞,他们认为网络语言很时髦、很酷,像网上晒出一些孩子的作文中出现的“偶8素米女(我不是美女),偶素恐龙(我是丑女)”等,让老师看了也是一头雾水。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词义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是再正常不过的规律。对于网络语言要宽容,但绝对不能纵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粗鄙、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像把“伞兵”一词作为粗鄙词汇的网络“替代词”,不仅是对原意的曲解,更是损害了语言的纯洁性,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

像“伞兵”这样原本指向清晰的词汇,却变成骂人的脏话,类似这样“谐音梗”的出现,肯定是在遮蔽什么,就像有网友分析,这些词语很有可能是为了规避平台对于粗俗网络词汇的屏蔽。对此,有关平台应及时加强引导,并从技术上对词语的正常使用和恶意滥用进行区分,而不仅仅是简单封堵,以免在潜移默化间“承认”了曲解的词意。

语言的使用不能无边界、无底线。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对于网络语言的去粗取精,将使其更健康地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和丰富语言文化。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