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改革开放再出发|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范洁     作者:范洁     编辑:黄佳琪     2018-12-03 17:39 | |

1978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发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统筹城乡发展……农村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

波澜壮阔40年,上海郊区农村沧桑巨变,而今迎来“乡村振兴”,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图景。

图说:崇明横沙乡丰乐村,一幅由五种颜色水稻组成的创意水稻画——鱼的记忆,既扮靓了美丽乡村,也为横沙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联产承包 势如破竹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冒着巨大风险立下一纸生死契约,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摁下红指印,分田到户搞“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

上海的改革,也是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围。吴振兴是土生土长的嘉定人,尽管后来前往市区求学、工作,他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1978年,38岁的他进入市委办公厅工作,重点联系郊区,让他欣喜与自豪的是,上海的农村变革正是从家乡嘉定率先起步。

“最早试行全部作物联产到劳责任制,是嘉定封浜、曹王、外冈的4个生产队,其中3个原来集体经济没有搞好,社员收入较低,所以这次社队干部自己带头。”吴振兴回忆,他们把全部作物和耕地分到劳动力,实行包产、包工、包本,分户结算,超产奖励,减产罚赔。“试行责任制,克服了‘大呼隆’劳作的现象,吃大锅饭、磨洋工没有了,鸡鸭任意糟蹋庄稼没有了,社员关心生产、钻研技术的都多了!”

到1980年5月,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到嘉定20多个生产队,这在全市引起震动,既有“靠真本事吃饭”的赞成声音,也有“家里劳力不足”的担忧困惑。吴振兴记得,市委专门组成了调查组,最终提出了“尊重意愿、尊重实践、把选择权真正交给群众”的建议。

1980年9月,中央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并从1982年到1984年,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在政策上引导与支持。

至1983年5月,上海市郊95.4%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自觉钻研生产技术、提高农活质量、实行精耕细作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上海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专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形成了“农工商一条龙”的独特模式。

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被评价为“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上海乡镇企业起步较早。1979年初,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毛麻公司与当时南汇周浦等四个乡联合创办大治河毛纺厂,是全市第一家“工农联营”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然而,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却风头更盛,在政策上比上海更具优势,尤其是税收、信贷、职工工资列支标准等方面。对此,上海干部多次考察学习,逐一对照找出差距,提出上海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方案。

1984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调研,提出简政放权和发展乡镇工业。9月,市政府转批了关于扶持乡镇工业发展的意见,当月上海郊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益联纺织有限公司在松江创办,拉开上海乡镇工业发展“三资”企业的大幕。

乡镇工业迎来腾飞,也诞生了许多“第一”:“第一个亿元乡”马陆,“华东第一乡”马桥,两批“骏马”你追我赶,领跑郊区经济发展。还有一组数据更加直观:1985年郊区乡镇工业产值为84.25亿元,1990年上升至235.47亿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城如雨后春笋,外资项目不断落户,使得上海乡镇工业出现了又一次飞跃。

1992年7月,华东第一个私营经济开发区——青浦富民经济区成立,所在的蒸淀乡一跃成为上海郊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乡镇;12月,嘉定嘉宝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第一股,至年底沪郊上市的乡镇股份制公司已达4个,股份合作制企业达593个。

当年,上海郊区乡镇工业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实际完成产值52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6%。随后,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改制,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出口值高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图说: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航拍。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产销一体 科技兴农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郊区农村耕地约450万亩,是典型“大都市,小农业”。而乡镇工业带来农村巨变,也带动大批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向二三产业转移。1992年,在乡镇企业务工者超过150万人,而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235万,占比超过60%。

“以后大上海也许不会再有农业部门了,你这个农委主任要失业了!”张燕时任市农委主任,对当时农口以外朋友的调侃记忆犹新。“上海的农业增加值虽然只占全市GDP的几个百分点,却是四两拨千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上海稳定发展的关键。”

张燕介绍,上海农业的定位是“都市农业”,即通过都市的科技影响力、经济辐射力,促进工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例如,为破解市民的“吃菜难”,上海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先是在郊区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副食品生产基地,保障基本供应,后又扩大棚架温室等园艺设施面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绿菜工程体系。

“菜篮子工程”的核心,在于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突破此前产销不见面的局面。1991年11月起,上海放开蔬菜生产品种、零售经营和购销价格,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加快产销一体化进程,至1995年,通过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全市蔬菜总供应量的40%。

实施科技兴农,上海专门成立了“科技兴农项目办公室”和“农业成果产业化办公室”,财政经费拨款从上世纪90年代每年500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每年2亿元,利用上海人才、技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三高”农产品。

1994年9月,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成立,是全国首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1998年率先引进荷兰等国外自控温室技术,2000年自行设计建起第一座国产化温室。科技成为引领和支撑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保障和丰富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统筹城乡 协调发展

伴随乡镇企业成为上海工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郊区农业成为全市居民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城乡之间的要素加速流动,上海城乡融合与渗透愈发凸显。

早在1984年,上海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率先提出“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

1986年,上海提出“一二三四”工作方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农民口粮立足自给、城市主要副食品供应立足郊区两个立足点,促进三业协调发展,建设大工业扩散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科研中试基地等四个基地。

这既是发展郊区的迫切需要,也是突破市区的拥挤困境。1986年10月,上海首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出炉,明确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个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上海城市人口密集,用地十分紧张,要坚持逐步疏散,有计划地把中心城的部分工厂企业和人口分散到市郊,利于改造旧市区,加快建设市郊城镇。”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也带动上海郊区发展。

1995年,上海提出了郊区“三个集中”,即农田向规模经营的大户和农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市区要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要体现实力和水平”等方针相继出台,城乡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优化。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上海的发展空间,从6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拓展到6000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2003年,毛佳樑担任上海市规划局局长,他坦言城乡一体化不仅是郊区农村工作,而是整个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可以说,郊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图说:青浦练塘东庄村。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村庄改造 生态宜居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村道路曾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2006年,中央部署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海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是年,嘉定华亭镇毛桥村开展综合改造,以保持村庄原有生态、自然特色为前提,科学规划村庄、保护修缮农宅,不仅实现了村庄硬件的全面升级,更展现生态恬静的乡村景象,成为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也为上海新农村建设打开了思路。

2007年4月,上海农村村庄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整治村容环境、完善村公共服务设施。2007年至2009年,上海启动第一轮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的道路硬化和改造工程。2009年,市水务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应建敏当时在金山工作,廊下镇的中华村、勇敢村列入首批试点。金山农宅有观音兜,就保留了这一特色建筑符号,有些地区还请民间艺术家在整修一新的墙面上绘制农民画,增添乡土气息。2010年,应建敏进入市农委工作,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规划,见证这项工作得到多方肯定。那一年,上海村庄改造被住建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又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中央财政奖补,形成稳定的推进机制和资金来源。

旧貌换新颜的同时,村庄改造也给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嘉定毛桥村、金山中华村、奉贤潘垫村等抓住契机,挖掘本地产业和本土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2011年,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我喜爱的乡村”推荐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新农村感受新农村的蓬勃生机。到2017年底,全市共在828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村庄改造工作,受益农民达54.5万户。

村庄改造,为2014年开启的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据最新发布,到2022年,上海计划形成9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新时代再出发>>

家园田园乐园

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上海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力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日前出台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上海乡村振兴将重点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

图说:金山廊下丰收节的热闹场景。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绿色田园

上海农业体量小,自然资源禀赋相对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39%。“小农业”如何做出“大文章”?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中华绒螯蟹与水稻、绿叶菜、西甜瓜构成最早四大体系,形成良种边选育、边推广、边应用的种源格局,创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技术规程。2013年启动生猪、虾类、果业体系,2016年增加花卉、食用菌、鲜食玉米体系,构建起了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四梁八柱”。

今年5月,上海发布《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2017年末,本市地产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率为8.13%,今年底预计超过12%,到2020年底计划达到20%。

上海农业正向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推出“上海新大米”品牌、举办农民丰收节、松江梨文化节等农事节庆、开展地产优质草莓、西瓜等品鉴评优活动,到2020年打造20个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唤起市民“舌尖上的乡愁”。

美丽家园

今年4月,上海发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并从全市遴选9个村,试点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嘉定安亭向阳村,正在长出一个都市版的“乡村新天地”。委托高水准设计团队,对农民房屋建筑风貌设计,遵循乡村自然规律,保护村庄肌理,同时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半边风景半边城”的漫步空间。两年内,向阳村将翻建农宅至少180户。

今年6月,上海市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发布,提出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绿化造林、村容村貌提升、乡村风貌保护等11项工作任务。

此外,2014年起,上海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选出15个左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迄今已评选出62个,到2022年计划达到200个,多措并举改善上海农村面貌。

图说:嘉定毛桥村的综合改造既升级了村庄硬件,又展现了生态恬静的乡村景象。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幸福乐园

2013年开始,上海致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人才瓶颈。上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培养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预计到今年底,全市累计认定13500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队伍,正奔忙在沪郊希望的田野上。

39岁的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李春风,就是其中之一。职校学的是机电,又曾在五金厂务工,他先是考取农机手证书,随即购置多台农机,设立春风农机联合互助点,农忙时为邻近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机耕、机种、机收,效率大幅提升,现在一个人劳动,抵得上传统农业时期一个生产队。”

最早实现“三三制”轮茬耕作,最早掌握农机驾驶,最早使用机直播技术,最早参加家庭农场主职业培训……李春风坦言做“都市农夫”很体面、很幸福,“去年净收入总计43.9万元。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看到国家那么重视三农,我们做农民的内心更加坚定,要把土地越种越肥,生活越过越好!”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