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老旧小区没厢房、里弄窄,江苏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如何做到100%全覆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袁玮     作者:袁玮     编辑:吕倩雯     2019-05-06 11:50 | |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是一个老式弄堂、新式里弄与高档时尚生活小区密集交织的中心城区街道,包含了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近日,江苏路街道各类生活小区通过垃圾分类“两定”验收已达100%,其中有啥秘籍?

愚园路上知名的岐山村年已“九旬”,弄堂内14栋优秀历史建筑经过去年的外立面修缮工程,重新展露了90多年前诞生时的优雅面貌。岐山村与相邻的宏业花园同为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名人辈出。“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有文化的治理方式。”面对垃圾分类新课题,岐山村、宏业花园两位“弄长”,也是“美丽弄堂党支部”书记的霍白、“名惠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林青,带头践行垃圾分类,不仅成为“新时尚”的引领者,也带领居民们第一时间修订了弄规民约,将垃圾分类作为自治公约的“头等大事”。

图说:岐山村。江苏路街道供图(下同)

在他们的带动下,志愿者们展开入户宣传,确保入户宣传告知率达到100%。“弄管会”成员们和居委会干部、垃圾分类志愿者们一起守在小区垃圾箱房前,等待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现场提供垃圾分类培训指导,对还不习惯的居民现场指导;对于垃圾未分类的居民,不厌其烦地上门宣讲相关政策,推行带动周边群众做到“户上分一分,路上送一程”,真正让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试点小区扎实落地。

图说:岐山村弄规民约。

林青原是市三女中的退休老师,多年以来也一直担任愚园路红色文化宣讲志愿者。“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愚园路历史风貌区。”常常是刚刚结束了一次宣讲活动,70多岁的林青骑着自行车回到弄堂就直奔垃圾厢房,他的车筐里放着一袋从路边捡起来的垃圾,“我既然看到了,就帮着分好。”林青说,“希望随手丢垃圾的人越来越少,坚持垃圾分类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福世居民叶先生居住在愚园路1159-1169弄,是愚园路历史风貌区第一个加装电梯的老公房“航天大楼”。叶先生说,这里一共居住了61户居民,苦于楼房紧邻马路,小区公用面积仅限于步行通道,没有余地建设垃圾厢房。一直以来,居民们习惯把生活垃圾丢在沿马路的垃圾桶内,小小的垃圾桶时常超负荷,也给街区的市容美观带来影响。在愚园路与凤冈路、安西路交叉路段,像这样的老公房小区还有愚园路1059弄、1221—1223弄。

图说:凤冈路。

“我们在愚园路上通过‘四点共享’的举措,有效缓解了因老弄堂、老公房小区难设独立垃圾厢房,居民生活垃圾造成沿马路垃圾桶满溢的问题。”福世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陈琼说。江苏路街道因地制宜,选定在愚园路1155弄愚园公馆、愚园路1203弄御华名苑、安化路225弄福安花园、愚园路1249弄打造了垃圾厢房,并在物业的配合支持下,这四个点位的厢房分别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除本小区、本弄堂产生量以外的生活垃圾。叶先生说,“现在我们出小区向凤冈路走,就可以在愚园公馆门口的厢房倒垃圾了;向安西路方向走,御华名苑门口的垃圾厢房也可以解决问题。”

图说:御华名苑。

通过“四点共享”缓解难题,其实是社区自治、共治的生动案例,这离不开居委干部“踏破鞋皮、磨破嘴皮”的千百次走访、协调和劝说,更离不开物业公司的支持。愚园路1203弄的御华名苑是一处高档生活小区,物业本来只需针对18户高端私人业主提供上门收运垃圾的服务。在门口设立垃圾厢房,就是为了配合街道服务小区周边的驻区单位、老弄堂小区居民以及往来的游客、行人。陈琼说,“物业也希望高档住宅小区的周边环境和愚园路历史风貌区的格调相匹配,这是‘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心理,也是我们推进垃圾分类及其他各项自治共治工作的基石。”

图说:人行通道狭窄的渔光村,已经辟出了临时建筑垃圾堆放点,没有空间再设垃圾厢房。

没有垃圾厢房的小区,在地处中心城区的江苏路街道还有不少。东浜居民区的渔光村、长新居民区的长新小区,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渔光村人行通道狭窄,已经辟出临时建筑垃圾堆放点,没有空间再设垃圾厢房。“垃圾厢房如果建立在小区固定点位,谁家都不愿意自己家门口正对着垃圾箱。”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小何介绍说。两个小区的居民们在各自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通过“议事会”商议办法,新式里弄里的“桶长”队伍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就是在固定点位设置干湿分类的垃圾桶,由居民组成志愿者轮值队伍,俗称“桶长”,配合定时定点设桶、撤桶,指导、监督居民们垃圾分类工作。由于无厢房小区的垃圾桶清运时会直接对应分类清运,减少了“分拣”环节,因此对垃圾分类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图说:这片空地是定时设桶的区域,对面就是居民家门口。

“我们把志愿者队伍建起来,以党员骨干、自治骨干担任‘桶长’,督促大家自觉分类、自觉维护环境。”小何说,在东浜、长新居民区都有这样一支随着设桶、撤桶准时上下班的“桶长”居民队伍。“现在小区地面基本没有垃圾,因为大家都知道,通道面积有限,更需要自觉保持清洁,才有舒适、有文明、有品位。”

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