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长江门户沧桑变,“东海瀛洲”如何从“零”起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一能     编辑:吴宇桢     2020-07-19 11:42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图说:施考泉和孙子在自家小楼前玩耍。新民晚报记者周馨摄(下同)

   7月18日,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村民施考泉在自家院子里边做着家务,边陪着外孙玩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每天的生活平静到有些无聊。但施考泉深知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因为在35年前,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滩涂,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六名勇士成为了第一批围垦开拓者,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从“零”起步的瀛东村已经是崇明区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这里的变迁正是崇明过去数十年间,在小康路上飞奔的缩影。

   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来到崇明岛,见证这里的人们在过去数十年间,是如何用坚韧与勤劳,让江海交汇处的“东海瀛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说:瀛东度假村

   烂泥滩变“小康村”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最东端,1985年之前,地图上还没有这个名字。当时,第一任村书记陆文忠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围垦滩涂,向荒滩芦苇荡要地。一罐咸菜,200元,连他在内6个人,就是首次围垦的全部家当。之后的四年,陆书记又带领800多人次围出了2600多亩地,直到1989年,崇明岛上出现了瀛东村。截止1994年,瀛东村先后围垦出4000亩地,为日后的发展攒下了不可或缺的资源。

   刚围垦出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不能种粮食。于是陆文忠看准了当时上海市场缺鱼的商机,带领村民们一边围垦,一边养鱼,发展养殖业为瀛东村赚来了第一桶金。瀛东村自养鱼开始就坚定了集体发展模式,三十多年来没有个体户,也没有民营企业,最难得的是,因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瀛东村第一个在崇明岛上搞起了中华绒螯蟹种苗养殖,最早以集体模式发展农家乐,2014年,又在崇明区最早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瀛东村的水产养殖业遇到瓶颈,只能开始谋求转型。2000年开始,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之后又引进了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旅游,而村集体则继续运营东湖南湖游览区,升级完善生态体验园,村子的一部分现在成为了3A景区。

   如今漫步在瀛东村的旅游度假区,能看到一栋栋别墅坐落其中,每到节假日周末,基本预定一空,而附近村民们也能在度假区找到工作,获得初分红之外的另一笔收入。村民施考泉是度假区的水电工,也是当年最跟随和老书记围垦的六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现在一家四口住独栋二层别墅里,拥有90股集体产权股,每个月的生活补贴是3120元,去年单股份分红就有6000元左右,啥事不干一家的全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

   “刚刚完成围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在的生活简直是翻天覆地。”施考泉说,从一穷二白到如今家家户户有房有车,仿佛就是一眨眼的事,他20多岁时跟着老书记围垦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今夕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在瀛东村的村史馆,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一切,1986年,人口32人,人均纯收入1100元,村总资产12.9万。2019年,人口238人,人均纯收入30000万,村总资产近1亿元。

图说:园艺村村民住宅外都栽种有黄杨树。

   种黄杨走致富路

   黄杨是一种珍贵的景观植物,价格从几百到上万不等,个别名贵品种甚至能拍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天价。而在位于崇明中部的港沿镇,就有一个以黄杨种植而闻名的村子,名叫园艺村。

   园艺村种植黄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该村有个园艺厂,花卉苗木一直是主导产业。造型黄杨更是独树一帜,是“崇派”造型黄杨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亩,3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二万余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历经一年多时间打造,园艺村在保持并做强原有黄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今年65岁的园艺村村民茅锦昌正在自家的黄杨林里修建树枝,他的园子有个吉利的名字:“子孙满堂园”,因为放眼望去,园子里上百颗黄杨树全都是一颗老树的“子孙后代”。“最开始只是种着玩,没想到后来居然变成了一辈子的事业。”家里种着3亩黄杨地的茅锦昌,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依靠售卖黄杨实现了致富。原本以为疫情会对生意有影响,没想到却逆势反弹,从1月至今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万元。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种植黄杨,去年下半年,港沿镇成立协会,邀请本地专家介绍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港沿镇还专门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并组织种植户参展盆景、园林展销会。去年,园艺村已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促成交易订单25起,累计销售额达30多万元。此外,港沿镇已注册崇明岛黄杨商标,并申请崇明黄杨地理保护标志,推进“崇明黄杨”品牌化建设;同时,将以“黄杨”为主题的乡村游打造成又一项支柱产业。

图说:智慧生态花卉园内各色花卉盛开。

   兴产业建生态岛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的带动。但以打造世界级生态岛为目标的崇明,能够发展的产业相当有限,在引入何种产业的问题上,崇明一直慎之又慎。明年,中国花博会即将在崇明区举行,在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崇明港沿镇合兴村南侧,由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310亩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启用在即,这一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的花卉工厂,正是崇明区坚持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定位的缩影。

   花卉园的负责人姜武告诉记者,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智慧生态花卉园投产时间一再推迟,但大部分设备已经就位,试运营已经启动。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颠覆传统花卉种植概念的一幕,花卉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等环节,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310亩的花卉园只需要几十个工人,自动化程度之高令人惊叹。

   走进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育苗车间与温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自动化灌溉系统,园区收集的雨水将在这里经过过滤、调温、调酸并配置成所需的肥料溶液,通过自动泵压系统输送到育苗温室内,利用自走式喷灌车完成肥水一体化灌溉。这套全自动花卉苗床循环系统流水线全部投入运转后,可支持逾40万张穴盘同时进行生产,全部苗床摆满可容纳花苗8000万株以上,投产后的育苗中心可年产花卉种苗2亿株、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

   在姜武看来,之所以落户在崇明,是因为双方的“三观很合”。崇明岛的气候本来就适合种植花卉,加上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先天条件特别好,而双方在产业上的定位与需求也是非常契合。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园区的兴建,对附近村民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能够反哺当地老百姓,让鲜花产业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姜武表示,花卉园的建立,将有助于带动当地三产融合,附近村民除了可以在花卉园工作,还能通过开设民宿、农家乐、餐饮等方式提高收入,让产业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