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垂直硅谷”为何在这里诞生?上海徐汇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原始创新策源地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高峰     作者:潘高峰     编辑:赵菊玲     2021-11-30 08:59 | |

对于90后科学家吴翼来说,上海徐汇吸引他的不光是那座被称为“垂直硅谷”的西岸智塔(AI Tower),更是“塔内”的恩师、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

去年9月,姚期智领军的上海期智研究院落户徐汇滨江西岸智塔41层,吸引了大量像吴翼一样的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如今,这座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建筑内,已入驻近20家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以及上海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顶尖研究机构,拥有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3000余名技术人员。

图说:徐汇滨江西岸智塔 图源:上海徐汇

集聚人才,打造创新策源地

提到OPPO,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手机。事实上,这也是一家人工智能的原创企业。

2017年底,OPPO成立上海瑾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徐汇区,建立起人工智能初始团队。在OPPO首席科学家郭彦东看来,为何布局上海徐汇?就是看重这里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效应,在吸引人才上具有更多优势。目前,公司已引进多位海外人才,528名员工中研发人员有489人,占比超过90%。

今年2月,由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自主研发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有链系统1.0版”,上线120天就实现了处理400万笔交易无拥堵的记录,打破了欧美计算机系统对底层代码的垄断。院长龙凡认为,正是徐汇和上海的人才集聚效应、包容的科创政策,助推研究院勇于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基础研究、实现技术攻关。 

连续三年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依靠阿里、腾讯等龙头企业,发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海外能量,让企业成为海外引才的前线阵地;发挥安永、中智等头部机构的资源优势,设立“光启伯乐奖”,奖励引进人才的机构;地毯式走访全区企业,主动上门送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今年前三季度,徐汇区通过抓展会引才、总部引才、机构引才和全域引才,全区人工智能相关总产出达到381亿元,同比增长23.4%,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达585.93亿元,同比增长20.0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1件,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创新策源与创新转化双核联动,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近7.6%,技术交易强度与活跃度居上海中心城区首位。

“上海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徐汇要努力当好‘种子选手’。”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这样解读人才工作对区域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牵引力。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中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集聚地,目前徐汇区已集聚了15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和重大平台,108位院士专家生活或工作在此;近五年来,区内人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计63项、市科学技术奖349项,约占全市1/4,多方位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图说:徐汇西岸滨水公共空间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服务人才, 形成 聚才 “强磁场”

“打造一种土壤,立足于培养‘参天大树’”。这种土壤,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软实力。

徐汇区作为海派文化之源,历史街区韵味独特,城区品质宜居宜业。近年来,徐汇区始终坚持“第一口碑是软环境”,将创新生态、品质生活、优秀文化和高效治理转化为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实验室产品与配套服务的泰坦科技,是国内本土科学服务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完成28项科研项目,申请了12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实现部分“卡脖子”产品进口替代。去年更以“国内科学服务第一股”登陆科创板,当年营收逾13亿元。

一家最初只有1名正式员工、年销售额仅3000元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如何在十多年内实现“跳变跃升”?这背后,离不开徐汇区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培育和支持。

近年来,徐汇区通过打造一张“人才服务网”,在线下完善点对点联系、面对面走访的专家服务制度,区、街镇、居民区三级联动;线上,在“一网通办”中率先启用“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7个工作日即可发证。相关部门还联合区内专业机构,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创业扶持、项目推介、专业顾问、生活配套等全链条、个性化、保姆式服务。

“之前我提交材料,要背个大背包,一个个档案袋提交,里面还都是员工的原件材料,又重又担心风险。现在好了,半个小时就可完成一个人的材料上传,网上预审通过后再提交纸质材料,基本是‘现场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多人’,拿个文件夹就能把员工的申报材料都带过来。”一位长期负责人才落户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从“文件袋”到“文件夹”,减少的是文件材料厚度,减轻的是企业行政事务压力。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徐汇区还计划新增1万套社会租赁房,优先供给人才,同时在楼宇园区、人才公寓嵌入“初心汇”人才服务站,通过党建引领,配送文体、健康等暖心服务,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