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深海区 > 正文

海湾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法意丹荷组队护航,“五国联军”管用吗?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杜雨敖,陈志豪,韦嘉维     2019-07-31 20:39 | |

  最近,有5个国家又酝酿着给本来就已经很不平静的波斯湾“火上浇油”了。据说,在英国提议下,法国、荷兰、丹麦、意大利同意组建舰艇编队,为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本国船只护航。

  虽然“五国联军”护航这种新闻听起来有些剑拔弩张,但是熟悉中东历史的人会发现,这种针对伊朗的“人海战”,美国人三十多年前就轰轰烈烈搞过一次,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这次五国联合护航能吓住伊朗吗?这么兴师动众最后会雷声大雨点小还是挑动敏感神经爆发冲突?或许,这一切能从三十多年前美国的联合护航行动里找到一些答案。

  石油、导弹、水雷引发的血案

  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两伊战争,不仅使数百万平民的生命受到了摧残,也使以波斯湾为中枢的国际石油航运受到严重威胁。当陆上作战陷入僵局后,“两伊”都开始采取非常规手段来削弱对方经济潜力。往来于霍尔木兹海峡的众多油轮,就成为了“可怜的受害者”。

  从1984年开始,各国油轮遇袭事件开始增多。伊拉克使用携带“飞鱼”导弹的幻影F1战斗机和陆基发射的SS-N-2“冥河”反舰导弹,伊朗使用进口的“蚕”式反舰导弹、H-6中型轰炸机、小型快艇和水雷互相“大打出手”。起初,双方都还是“小打小闹”有所克制,既不想因使用“下三滥手段”而“触犯众怒”,也不愿意“把事搞大”相互“死磕到底”。但随着伊朗兵临巴士拉城下,萨达姆的海上石油生命线被彻底切断,无奈之下不得不求助于“后来的冤家对头”科威特,帮助将石油转运到世界各国的油轮上,以规避伊朗人的封锁。同时,伊拉克空军也可以继续从海上对伊朗油轮进行打击。于是,伊朗方面就被迫扩大打击面,宣布对波斯湾实施封锁。

  后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伊朗没敢“把事做绝”。但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地开启了“油轮超限战”,使用众多小型快艇,以己方石油钻井平台为基地“昼伏夜出”,不仅为己方飞机和岸舰导弹“通风报信”,还在航道周围布设大量水雷,使包括科威特在内的大量第三国油轮受到了致命威胁,让刚刚经历了70年代石油危机的西方世界成为“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应科威特等国的要求,美国海军从1986年开始为波斯湾地区的国际石油运输航线提供护航。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海湾形势已“今非昔比”,一派“升平气象”,但随着“伊核危机”的爆发,战争的阴霾又开始降临,西方各国与伊朗在波斯湾开始了新一轮角逐。

  从总体上看,美伊双方正处于军事对峙、相互威慑阶段,颇有“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之势,并没有表现出“置对手于死地”的强烈意愿。而此时一反常态、主动插手的英国,也没有像上次空袭叙利亚那样“赤膊上阵”,而是与美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欧洲国家的对“伊核协议”的态度与美国的立场并不一致,美国希望欧洲放弃该协议,共同遏制伊朗导弹核威胁,而欧洲国家则担心,如果美伊开战,将会有更多的中东难民涌入欧洲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欧洲国家并不希望美伊之间爆发战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欧洲五国组织的“波斯湾联合护航”,很可能只是一种表明态度、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宜之举,只要伊朗不主动挑事表示“敌意”,那么就不大可能主动挑起战火。而美国人则是“隔岸观火”的“坐收渔翁之利”。

  “投鼠忌器”的“螳螂”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油轮战”危机和联合护航行动中,美伊两国所发生的交战行动,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布雷扫雷、防空反导、特种作战和误伤、误击事件组成的。

  鉴于越南战争的惨痛经历,美国在80年代海外用兵中显得格外谨慎。波斯湾海区地势狭窄,不仅限制了主力战舰的机动,还很容易遭到两伊任何一方的突袭。所以,在护航行动开始后,美国海军只出动了几艘4000吨级的“佩里”级护卫舰。但是,“怕什么来什么”,1987年5月17日,伊拉克1架“幻影”F1战斗机使用“飞鱼”导弹给“斯塔克”号护卫舰来了“当头一棒”,算是对有限护航行动的“首次打脸”。紧接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24日凌晨发生了“布里奇顿”号油轮波斯湾西部触雷事件。虽然“布里奇顿”号仅受轻伤,也并未对其他船只航行安全产生影响,但却在国际上引起了恶劣反响。伊朗也不同于伊拉克人的“遮遮掩掩”,直接“打脸”,宣称这是美国军事力量缩水的必然结果,要让美国护航舰队“蒙受耻辱”。

  作为回应,里根政府迅速增派多架CH-53重型扫雷直升机,以及包括导弹巡洋舰、扫雷舰在内的30多艘舰艇,以加大护航的力度。同时,为遏制伊朗“快艇+水雷”的海上游击战,美伊双方展开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9月,海豹突击队先声夺人,驱散了伊朗布雷快艇,袭击了担负布雷任务的“雅利安-拉赫什”号登陆舰,现场缴获了9枚水雷和没来得及销毁的布雷日志;10月16日夜, 1艘美国油轮在科威特海域被“蚕”式导弹击中,17人受伤,直接引发了美伊双方敌对行动的升级。

  先是美海军摧毁了伊朗的用于军事任务的海上钻井平台,而后伊朗也还以颜色,预先布设的水雷重创了美海军“塞缪尔”号驱逐舰。作为对护卫舰触雷事件的回应,美海军随即发起了护航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击——“螳螂行动”,出动“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对伊朗海军展开大规模报复。先后“定点清除”了伊方多个用于军事任务的海上钻井平台,拦截其作战飞机,击沉多艘小型快艇,并在后续作战行动中,击沉“萨汉德”、重创“萨巴兰”号护卫舰,将伊朗海军“一顿痛扁”。

  “螳螂行动”将伊朗海军打得几近瘫痪,美海军也“见好就收”,双方再次从“热战”回到了紧张对峙之中。此后又发生了“文森斯”号巡洋舰误击伊朗665号民航班机事件,这也从客观上宣告了这场“油轮战”和联合护航行动的结束。

  必须看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主导的联合护航行动,是在两伊战争背景下发生的,美国“恃强凌弱”和伊朗“无还手之力”是这次护航行动的两个最大特点。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手握“流星”、“泥石”导弹的伊朗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渐式微的欧洲五国也不是当年“耀武扬威”的山姆大叔。可想而知,心怀“火中取栗”和“鬼胎”的五国海军舰艇,在数量庞大的导弹和水雷威胁下,在被雷达锁定的蜂鸣声中,在狭窄的波斯湾,在“恐怖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如何战战兢兢地“护航”的。

  不见“虎头”,只见“蛇尾”

  回首三十多年前那场“成功”的波斯湾护航行动,一个十分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两伊战争”对伊朗造成的掣肘,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正在倾注全力进行生死攸关战争的中等国家,会去敢于主动“招惹”一个“分分钟可以消灭自己”的超级大国。同时,这次联合护航正处在“冷战”末期,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苏联虽然刚刚从阿富汗战争泥潭中抽身,呈现出战略收缩甚至“萎缩”之势,但又必须承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主要战略对手依然存在的前提下,美国是绝不敢在次要方向上大打出手的。因此,在取得战场优势,“震慑”伊朗、巩固中东霸权地位,基本实现“稳定全球油价”政治目的的情况下,也只能“顺坡下驴”、“见好就收”。

  今天,“冷战”已结束将近三十年,国际形势,尤其是中东形势愈加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早已不是两伊战争那个年代“非黑即白”和“选边站队”的情形,脆弱的联盟和阿以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将足以使域外插手之人感到“步步惊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五国仅仅凭借着规模不大的小型舰队,在没有前进基地和可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就敢深入“龙潭虎穴”,除了“仰人鼻息”成为美国“马前卒”之外,势必将难以有所作为。因此,英法倡导的五国联合护航,不过是在美伊军事对峙之下的一次“政治宣誓”而已,不仅无法重现当年山姆大叔那样的“强势开局—快打快撤”,而且就连“特立独行”都可能难以为继,草草收场、不了了之也将成为这次联合护航行动的注定结局。

  三十年斗转星移,昔日的“欢喜冤家”早已不在,几经征战后,成就了今天波斯人的一枝独秀。今天,早已物是人非的波斯湾仍然在上演着昨天的故事,真是“海湾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深海区特约撰稿人 华章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