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深海区 > 正文

“918”前,波兰与俄罗斯使馆这场隔空互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王若弦,韦嘉维     2019-09-18 20:25 | |

  9月17日,就在二战爆发80周年纪念活动过去已半个月后,俄罗斯与波兰两国官方机构及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大规模“骂战”——其级别之高,话题延展性之广,令人惊叹。

  事件的起因是波兰驻英国大使馆昨天在推特上的一条悲情十足、指向性明确的推文:“1939年的今天,苏联加入德国侵略波兰的战争,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东部对波兰发起攻击。由于苏联和德国的瓜分,波兰在二战中就此沦陷。”

  围绕历史问题的争论常有,但一国大使馆这么做,就颇有引战的味道了,何况被挑衅的还是“战斗民族”。

  不到2个小时后,俄罗斯驻南非大使馆就在推特上“正面硬刚”:苏联常被指责侵略波兰。错!纳粹德国于9月1日就已入侵了波兰。直到9月17日,波兰政府已逃亡,波兰军队已被击败时,苏联红军才进入“波兰领土”——自1920年以来,就被华沙占领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

  从辩论的角度看,俄罗斯大使馆的回怼很精彩,它有这么三层意思:第一,德国9月1日就来削你了,它才是始作俑者;第二,波兰军队政府短时间内溃败,政府流亡,讽刺波兰政府抛弃人民不管,暗示其在苏军出兵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政治版图上有资格的“玩家”;第三,苏军开进的是波兰领土吗?当然不是!那是之前被波兰割走的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土。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与在一战后复国的波兰发生大规模交战,先胜后败的苏俄最终以割让部分沙皇俄国领土的方式向波兰求和(当然,欧洲的领土归属向来变动多多)。

  两国大使馆的隔空互撕引发了外国网友的“热烈参与”和“激烈互动”,双方都毫不吝惜展示大量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语言风格也囊括了从摆事实、讲道理,到讽刺、挖苦,再到相互问候家庭成员等多种样式。

  文明起见,具体内容龟叔就不展示和翻译了,有兴趣者请自行翻阅查看。但龟叔想顺便感慨下,相比于俄罗斯驻南非使馆推特号的发贴数量和表达能力,波兰驻英国大使馆的社交媒体活跃度差的实在不是一点半点……

  至于波俄两国使馆这波互怼谁对谁错,龟叔认为没有正确答案。

  一方面,苏联在战前与纳粹瓜分波兰是写在我国中学生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这点假不了,也没得洗。但另一方面,苏联在战前屡屡建议与英法和波兰等东欧国家加强反法西斯合作,但屡屡遭拒。从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出发,在纳粹屡屡对苏联表现出公开敌意的情况下,苏联选择与纳粹暂时妥协,拓展本国防御纵深的做法,能算完全没道理吗?

  此外,如果波兰真的要追究覆亡的责任,那英法这两个曾让波兰寄予厚望的西方盟友又怎么能逃脱责任呢?不要忘了,法国和英国都与波兰缔结有军事同盟,有协助波兰进行防御的义务,而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两国数百万军队除了坐在边境喝咖啡,再没有主动的军事行动。这种背叛,比之苏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因此,就事论事地说,波兰对俄罗斯有历史恩怨可以理解,但在本月初的纪念仪式上拒绝邀请俄罗斯方面参加,实在是说不过去。毕竟,且不说波兰的解放原本就是靠苏联红军一力完成的,苏联也本是打败纳粹德国的头号功臣。要知道,整个二战期间,德军阵亡人数总计为531.8万人,其中418万人由苏军消灭;而苏军也以约870万人的代价解放了欧洲近50%的领土,仅解放波兰苏军就牺牲了约60万人。

  鉴于俄罗斯总统普京10年前还曾获邀参加二战爆发70周年的纪念仪式,波兰此举只能遗憾地证明,它对历史的记忆更多地受到现实政治的操控,而非对历史原本面目的尊重。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随着2014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波兰与俄罗斯关系的改善戛然而止。波兰不断在境内推行“去苏联化”的措施,以致于破坏苏军纪念碑、苏联红军雕像等行为时有发生。

  对此,俄方的反应十分愤怒。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扎哈罗娃曾说,波兰的举动如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摧毁历史古迹的恶劣举动,目的是想抹掉苏联红军作为解放者的历史记忆。

  其实,俄方的指责又岂止对波兰适用。在东亚,刻意淡化、无视乃至否认一些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也时常出现吗?尤其是某岛国……

  其实,历史观发生改变的岂止是波兰,就连整个东欧,乃至是以文化自信和思辨精神著称的法国和德国,它们对二战的历史记忆也在数十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

  根据法国民调机构IFop在2015年二战胜利70周年时开展的一项民调,在回答“二战期间,谁在战胜纳粹德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问题时,1945年时有多达57%的法国人认为是苏联,只有20%的人认为是美国;70年后,却有54%的法国人选择了美国,只有23%的人认为是苏联。由此,二战期间最重要的战役也不再是斯大林格勒,而是诺曼底登陆。

  在2016年欧洲多国媒体发起的联合调查中,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德国居民对苏联红军的认知度最高,但认同苏联是打击纳粹主要力量的人数也仅占24%。值得注意的是,西德和东德居民的观点大相径庭:只有16%的西德人承认苏联的作用,而在东德和柏林,这一比例分别高达55%和35%。

  这种现象可以从多种方面得到解释,如冷战期间西方媒体对苏联的攻击和丑化、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整体下降等,但在这些新闻传媒之外,许多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影视作品,都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或无意间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认知。

《拯救大兵瑞恩》

  龟叔清晰地记得,在那个看片还要靠租VCD的年代,这部香港译名为《雷霆救兵》的电影场景所带来的震撼。在影片开头的26分钟,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让观众从心底里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鲜血染红了海岸”,什么是机枪与大炮铸就的地狱,以及什么是士兵的渺小与人体的脆弱。

  尽管影片足够经典,但豆瓣网友的一句热评说得好——这是“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的确,当身为观众的你看到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做出派遣小分队深入敌后寻找一名二等兵的决定后,当你看到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大兵在可以撤退的时候最终选择坚守阵地时,这种人性的冲击力已经超越电影对战争的逼真还原,成为影片魅力的内核。

  换个角度想:如果是一位对历史仍是懵懂的少年看到这部电影,他/她会怎样形成怎样的历史观?会不会也像很多法国年轻人那样,认为是美军士兵的英勇打败了纳粹德国呢?

《兵临城下》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这部诞生于2001年的、由法美两国主导的经典作品,经常被拿来与《拯救大兵瑞恩》比较。

  场景上,它们一个讲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真正的历史转折点,一个讲述诺曼底登陆——美军反攻西线的起点;人物上,它们都聚焦普通的参战士兵,一个是红军的狙击手,一个是普通的美军伞兵;故事上,它们都非常精彩地还原了战场本身的残酷与血腥。

  然而,这部仍带有鲜明好莱坞色彩的电影作品,毫不意外地在展现红军基层战士英勇无畏的同时,对苏联高层、军队政委上演了把“高级黑”。影片里,导演借战场的残酷和主人公的感情线,凸显了苏军指挥官的无能、政府内部的形式主义和苏共党员的小肚鸡肠。

  相比于整体弘扬着人性光辉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影片的结局仍是正义的红军狙击手赢得了与纳粹分子的决斗,但是想来观众对苏联的看法一定是五味陈杂的。

《狂怒》

  在龟叔看来,好莱坞对二战期间美国军队精神的刻画,通过2014年上映的《狂怒》达到了一个高点。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好莱坞巨制极少将重点锁定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坦克兵而原因,多是因为二战期间最精彩的装甲对决都发生在东线的苏德战场。相比于前者,美军装备的坦克水平及其与德军的坦克战规模,可谓“村长械斗”。

  然而,这部由偶像级明星布拉德·皮特领衔主演的电影还是把美国陆军坦克兵及其座驾“谢尔曼”坦克的战斗细节做了很好的展现。相比之下,在二战期间用钢铁洪流与纳粹精锐“正面硬钢”的苏联/俄罗斯却长期缺乏一部具备商业影响力的作品来展现本国士兵的英勇无畏,这对国家的软实力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有“人迷”布拉德·皮特,有好看精彩的战争故事,又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翻看历史书,在众多文字与数字间去记住苏联红军坦克手的杰出战例与贡献呢?

  其实,细算一下,虽然二战已远去多年,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出品的二战电影仍不在少数。仅在中国大陆,从《珍珠港》到《血战钢锯岭》,从《敦刻尔克》到《至暗时刻》,都在收获票房的同时也在众多观众心中种下了它们的历史记忆。而即将上映的《决战中途岛》,中文海报也于一周前发布。

  这些电影中的绝大多数都以展现本国军人的故事为主,虽然多数无意贬损苏联红军的贡献,但在客观上,观众更多地看到的是美国等盟军士兵浴血奋战的画面,那么相应的,他们在脑海中留给别国的历史记忆就相应减少了。

  或许是受到相应刺激,近年来,俄罗斯电影开始着重出品一些反映二战期间苏军普通官兵英勇战斗的电影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版)》、《女狙击手》、《布列斯特要塞》都是相当精彩的影片。

  相比于成熟的好莱坞风格和路线,虽然一些俄罗斯二战电影(如《T-34坦克》)在剧情和逻辑上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硬伤,甚至有“神剧”之嫌,但二者间更重要的区别还是在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差距。

  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席卷了4.82亿美元的票房(20年前还没有中国市场的存在),2001年的《珍珠港》斩获4.49亿美元,就连普通水准的《狂怒》也拿下2.118亿美元。反观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5版)》仅仅只有可怜的不到600万美元的票房。

  这一情形足够清晰地说明,历史、文化与现实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和平年代,文化产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本身也是一场国家之间软实力的较量。在这个方面,龟叔还是要“佩服”一下日本。

  二战以来,日本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已为世界所知,如当今世界不少知名球星都在孩童时期看过《足球小子》。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作品中隐藏着军国主义思潮的余孽,如《GATE奇幻自卫队》、《学园默示录》等。这些作品的传播在日本和欧美许多地方并未受到禁止,但你能想象,一部包含纳粹主张的影视作品在欧美自由传播吗?

  在2019年,又一个“9·18”,值得我们反思的还有很多。

  深海区工作室 深海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