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网事 > 正文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没有大数据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只是手机配件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季晟祯     2020-07-12 09:19 | |

   过去几年中,谈到人工智能,人们往往会想到智能可穿戴设备,首当其冲的就是智能手环。但不知你有没有同感,绝大多数智能手环没戴多久就被束之高阁,说好的慢性病控制,似乎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何在?昨天举行的AI+医疗服务专题论坛中,有专家谈到,国内医用可穿戴设备前景大好,但前提是数据的互通互联。

   没有数据分析就没有实际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慢性疾病的高负担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慢病管理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智能监测设备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填补这方面空缺的最合适媒介。几年前,主打“健身”系列的可穿戴设备骤然兴起,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成为送礼热门产品,而这几年再看,戴手环的人已经没那么多了。

   “没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智能监测设备,对于慢病挖掘来说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设备也可能存在监测失准、不够智能等问题,医生不认可这些数据。”对此,在智慧医疗领域探索实践十余年的徐汇区中心医院执行院长朱福如此分析。

   “对很多人来说,与其说智能手环是健康监测设备,还不如说是手机的配件。但其实,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智能、便携、精准的医疗设备需求越来越强烈,从健身过度到医疗,从赶时髦过渡到刚需,从伪智能过渡到硬核科技,医用可穿戴设备的崛起是必然的。”朱福介绍,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已有医院认可的可穿戴设备投入到健康管理,对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率等进行实时、持续的监测,这些体征数据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给医护人员。

   可穿戴设备应融入健康大数据

   “健康行为的改变仅仅靠监测显然是不够的,加强监测能更好地了解健康和疾病,但还需要有其他举措来防和治疾病,促进健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也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应该融入人群的大健康管理,成为健康大数据的组成部分,成为基层医生和健康档案的内容,同时应加大防病治病领域对穿戴数据的运用,甚至成为国家布局产业的依据,为建设一个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挥作用。

   如果说过去兴起的可穿戴设备体现对健康生活的向往,那么最近几年大有作为的“医疗系”可穿戴则提供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赵列宾表示,大多数的智能监测设备都是为了通过长期实时监测人体体征数据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在儿科领域,也有很多与穿戴监测有关的场景需求。比如与糖尿病管理有关的患儿血糖监测,比如基于行为发育理论以及肥胖营养等需求的运动量监测等。除此之外,在医院里,能够监测生命体征的穿戴设备也应融入医疗和护理流程,通过智能算法的支撑,提前预警临床高风险状态,为患儿的救治保驾护航,营造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环境。

   医用可穿戴设备还会有更多可能

   今年5月,上海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为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队员和国家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队员进行医疗保障。援藏医疗队首次在5200米高原使用便携式无线心电监测进行快速心电诊断与分析。此设备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团队发明设计,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无线心电监测仪,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脏负荷检测,通过人工智能AI及远程会诊实时判别评估,特别是通过心脏负荷检测及时评估在高原缺氧状态下的心脏压力指数及心率变异情况,能有效评估心脏神经体液调节是否失衡,通过上述指标的评定可详细指导队员作息和药物治疗。

   “人工智能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改变医疗手段甚至医疗模式。”徐亚伟说。3年前,上海十院联合多家高科技企业共同建立了一套集合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软件和物联网技术的人工智能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系统,其在医学危重症的实际应用已获得了业界广泛关注。

   在慢病管理领域,朱福认为,慢病患者需要长时间观察病情,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此举耗费医务人员很多精力,且无法最大化医疗资源配置。因此,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节省时间和精力,患者行动自由度也更高。他表示,在5G、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发展下,具有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监测设备将成为未来慢病管理的新方向,未来医用可穿戴设备还会有更多可能。

   首席记者 左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