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忘我脱俗的山水,枕上留下的痕迹,都可以入画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19-09-07 18:28 | |

为了昨天 开幕的“相对距离——石至莹、鲁丹双个展”,上海油雕院美术馆把展览大厅的结构都进行了一番改动,原先一览无余的宽敞空间,用雪白的墙板隔成了蜿蜒的动线,参观者只能按照艺术家的既定路线,有顺序地慢慢观看一幅幅架上油画作品,过程正像策展人江梅所说:“展开一次又一次‘虽近实远’或‘虽远实近’,互相转化的视觉探索旅程”。

图说:鲁丹作品 官方图

一楼的展厅展示的是石至莹的作品,无论标题为“海的平面”,或者“宇宙星云”,或者“帕洛玛尔观察站”,都令人不免联想起13世纪中国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像是这幅800年前的作品的局部放大。艺术家自己坦承“特别喜欢《溪山行旅图》”,她用薄薄的颜料制造出画面中的虚无感,单纯的黑白色调,如果是海面,就把我们的知觉带入广袤深远的空间;如果是一块石头,就是从中国传统山水中与世隔绝的世界中截取的一幅幅快照。

与石至莹的“脱俗”相对的八零后艺术家鲁丹作品,因此看起来就显得尤其“现实”和“具体”,“现实”得有些“琐碎”。他的《物》系列作品,所画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物品,一串钥匙,一条手链,一个玻璃杯或闹钟,甚至塑料薄膜上的褶皱与石膏像的局部。还有《枕头》系列,绘有早晨起床后人留在枕头上的一个凹陷,人短暂的存在过的痕迹,好像还残存着夜晚的气息和温度。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确捕捉到了光线的变化和材料的质感,秉承了古典主义对于细节的关注。

图说:鲁丹作品 官方图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透露,鲁丹的作品在2015年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改变源自鲁丹家庭生活中一次意外的重创,日常生活中温情脉脉的面纱被突然撕下,把他重重砸进了现实生活的深处,让一向处于安逸闲适的他看到了生活残酷狰狞的另一面。他开始对世上万物多了一份接纳与包容,在他的注视之下,人们熟视无睹的平凡之物,才有了灵光。

就像鲁丹画得最多的薄薄的塑料膜,光鲜亮丽,又脆弱,一捅就破,但在日常里却有效地阻隔外界细菌的污染入侵。一如他曾经深受保护的生活。

以一颗平常心去描绘日常生活,唤起照亮人们心中曾经被忽略、忘却的东西,甚至难以捕捉的瞬间,这也是架上绘画继续探索的重要意义。

展览将持续到至9月22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