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曾奋力保下昆剧火种的苏剧,究竟有何魅力?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陆玮鑫     2020-10-17 21:51 | |

图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分享心得  官方图 下同

  苏滩被称为“滩簧之母”,苏剧从形成发展以来,即与上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0月24日,苏州市苏剧团将携四折传统苏剧折子戏来到上海长江剧场,为观众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苏剧盛宴。今晚,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率先来沪,在长江剧场带来一场名为“苏韵流芳——苏剧艺术赏析”主题讲座。

  苏剧作为苏州的地方剧种,其前身是苏滩。清末民初,成名于上海的苏滩演员林步青与昆剧名旦周凤文合作,首次演出化妆苏滩《卖橄榄》后,苏滩化妆演出由此开始,由沪及苏,蔚成风气。

  新中国建立后,苏滩获得新生,正式在舞台演唱,并发展为苏剧,由坐唱的形式发展为完整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1951年上海建立民锋苏剧团,排演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等大型新戏。

  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浙江昆苏剧团和江苏省苏昆剧团曾几度来沪,公演了《李翠莲》《钗头凤》等戏,受到上海戏曲界和苏剧老观众的欢迎。后来由于戏曲演出市场的低迷,观众的流失,苏剧很少到上海演出。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此次苏剧团带来的四出皆为苏剧传统折子戏——《水浒记·借茶》《快嘴李翠莲·辞别》《十五贯·访测》《花魁记·醉归》。王芳直言:“此次演出苏剧团几乎出动了全团最坚实的演出阵容,因为我们知道上海有最懂行的观众。”

图说:王芳一展技艺

  虽说相比昆剧如今在白领阶层的“破圈”,苏剧似乎并没有那么为观众熟悉,但在半个世纪前,这两个剧种的境况是截然相反的。王芳说:“上世纪40年代,昆剧曾出现了长期的低迷,此时苏剧正值蓬勃发展,于是苏剧伸出援助之手——民锋苏剧团与国风苏剧团邀请众多传字辈老艺人加盟。他们在苏剧演出中夹杂昆剧,为昆剧艺术保留了火种。建国后,昆剧才得以恢复生机。”

  上世纪50年代,在苏州地区苏剧和昆剧两个剧种关系密切,学员是“苏昆兼修”,演员是“苏昆兼演”,并为江苏昆剧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继字辈”演员,是苏州培养的第一代苏剧、昆剧兼学兼演的演员。 1956年10月,原苏州民锋苏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是苏剧、昆剧兼演的戏曲艺术团体。1957年2月继字辈青年演出队正式成立,进行实习性巡回演出,逐渐扩大苏、昆剧及“继”字辈青年演员的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张继青、柳继雁、凌继勤、尹继梅、姚继焜、范继信、章继涓等。

图说:王芳期待苏剧获得更多关注

  时至今日,两个剧种在表演艺术方面也是高度融合。王芳坦言:“很长一段时间,苏昆剧团在经济上是’以苏养昆’,靠苏剧的演出维持昆曲的传承发展;艺术上则为’以昆养苏’,苏剧从昆曲中吸取艺术养分,学习舞台表演。”

  在王芳看来,昆剧能走出低迷,在当下找到新的受众群,和昆剧老中青三代坚持不懈地进校园、进社区进行长达二十年的昆剧普及密不可分。作为苏剧的接班人,王芳坦言身为中国唯一苏剧团的成员、苏剧仅存的一批接班人,她有责任推动苏剧不断发展,将这一剧种带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年,我们带着苏剧《国鼎魂》来沪演出,是新编剧目,而这次我们想带来最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苏剧折子戏,唤起申城老观众对苏剧的记忆,也渴望找到新的观众。”(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