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百年红色 艺路前行丨看!石库门里的谍战大戏,听!“上海声音”掩护下的“一号机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沈毓烨     2021-01-29 11:28 | |

聚光灯下,上世纪30年代的石库门深处,有一间阁楼闪着幽暗的灯光,沪剧名家朱俭饰演的地下党员陈达炜正伏案抄写着中共机密文件,时不时伴随几声咳嗽。一旁是雷打不动的剪刀和火炉,如果遇到临时搜查,陈达炜随时准备着将这些“一号机密”付之一炬。今晚,历经两年多打磨的沪剧原创大戏《一号机密》以全新面貌在保利城市剧院首演,谍战戏码的紧张氛围中,一批默默无闻的共产党人从历史的尘烟中鲜活地立于沪剧舞台上。

图说:沪剧原创大戏《一号机密》今晚上演 官方图

尽管《一号机密》从2018年就开始创排,但上海沪剧院始终以一出新戏的标准来打磨它,这次更请来话剧导演周小倩执导,由沪剧名家茅善玉饰演陈达炜的妻子韩慧芳与姊妹韩慧苓。观众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除了沪剧本身带来的上海腔调,舞台上的上海味道更加浓郁了。


情景打造更加逼真


舞美设计王佳迪此前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专程到淮海路、复兴路等地探访历史遗留下的红色足迹,寻找设计灵感。她说:“采风的过程开启了我对上世纪30年代上海无尽的想象。那时候的上海既有繁华的十里洋场,又有红色基因的星星之火,所有故事都在重重叠叠的石库门建筑里发生、涌动。”

图说:沪剧原创大戏《一号机密》剧照 官方图

这样层层叠叠的石库门凝聚在舞台之上,为陈达炜等人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盯梢、追击、逃跑……四通八达的上海弄堂不仅有生活化的一面,营造起隐蔽感和紧张感来也非同寻常。王佳迪打造了一个深藏市井的“隐秘角落”,360度的转台,实现了时间、空间、四季的自然切换。

老上海的广告招牌、斑驳的青砖、雕花的门楼、狭窄的红漆木楼梯、暗藏“一号机密”的暗房一一展现。陈达炜的家随着境遇变迁从洋房变成公寓,又沦落至蜗居,为了保护一批重要文件,陈达炜变卖了所有家当,女儿小红也因此饿得面黄肌瘦。灯光设计冯彦臣通过大量蓝色的主光源,营造了白色恐怖下紧张而压抑的阴霾氛围,烘托共产党人在幽暗环境下的坚强信念。蓝光与主人公小楼里透出的黄色暖光形成鲜明对比,诠释共产党人心中不灭的信念和坚定的初心。多媒体和灯光的配合,营造出春夏秋冬、日出夜伏的时空变化。

图说:沪剧原创大戏《一号机密》剧照 官方图


人物塑造更加细腻


除了重新从舞美灯光方面提升整出戏的质感,《一号机密》对人物的刻画也更加细致入微。朱俭坦言,刚开始接触这个人物时,只是从剧本中去感知他,一次次复排中,不同版本的人物在他的脑海中揉碎又重塑,“我(陈达炜)的血液流动更顺畅了。”

朱俭分析道,积劳成疾患有肺病的陈达炜,和《雷雨》里周萍的病态是不一样的。在此前的《一号机密》中,陈达炜的咳嗽声是比较猛烈的,这一版明显能感受到朱俭的收敛与克制。 他说:“哪怕是一声咳嗽,也要有舞台的美感,陈达炜的病态是有延续性的,从喜悦时的大声咳嗽,到最后病重时已经咳不动了,能让观众感受到他身体的慢慢衰弱。”

图说:朱俭(左)在《一号机密》中 官方图

剧中的人物造型也与时代背景相得益彰。沪剧的西装旗袍戏本就诞生并盛行于上世纪30年代,剧中的长衫、旗袍、洋服等除了与人物性格和境遇吻合外,更体现了沪剧的剧种特色。戏中的龙套角色都来自沪剧院最年轻的一代演员,在展现陈达炜和党失去联系的4年间,演员们有些拎着皮箱去赶火车,有些叫卖着白兰花,这些群众演员虽然只是路人甲,却人物感十足。这样一个个很小的点,逐渐串成了珍珠,让《一号机密》成了一部耐看的好戏。(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马上评丨无名英雄

改一部戏,比做一部新戏要难得多。导演周小倩接受这一挑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被陈达炜的原型陈为人的故事打动。一年365天,陈为人白天在自家的湘绣店做生意打掩护,一到晚上就紧闭门窗,拉严窗帘,在昏暗的台灯下通宵达旦将党中央的机密文件转抄到小纸片上,以缩小文件体积。当妻子韩慧英外出转移文件被捕后,陈为人立刻搬家,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断了经费来源。为了不让房东察觉他家生活艰辛而引起怀疑,他常常盖上一片干鱼端到楼上吃,快到楼门口时怕孩子们看见,又把鱼片藏起来。就这样,那片干鱼片足足用了一个月。

图说:沪剧原创大戏《一号机密》剧照 官方图

在《一号机密》的尾声,周小倩将陈为人夫妇的照片投在了舞台上,不仅如此,许许多多参与过“中央文库”保管工作的人物照片也一一闪过。因为保管地下文库责任重,风险大,生活特别清苦,其中一名保管者缪谷稔也因严重的肺病病逝。1949年9月14日,最后一任地下保管者陈来生将其安全送到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所有文件未受到霉烂、虫蛀、鼠咬等半点的损伤,完整地交给了党中央。

许多人是看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的,年轻一代又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重温这段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上海还有这样一群寂寂无名的党员,为了16箱104卷近两万份秘密文件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哪怕不为人知,也要一生坚守,他们的故事,便是信仰的力量最鲜活的写照。(赵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