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看海纳百川自元代肇始 上博“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再度延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陆玮鑫     2021-10-09 12:32 | |

展览海报

  上海博物馆年度大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自6月开幕以来,以其策划的学术性与对上海千年书画的深度发掘极受观众喜爱,原计划9月结束的展览经过第一次延期之后,再次延期至2021年12月5日,并拟将于10月28-29日进行“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并不仅仅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先进文明的象征,还有江南文化水系的千年润泽,可以说‘海纳百川’自元代肇始。”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反复提及“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展览首次提出了上海“吴门画派前渊/先驱”的概念,甚至在展览中的上海七百年鉴藏史部分,苏东坡、张孝祥、赵葵、赵孟頫、虞集以及《睢阳五老图题跋》册等宋元名家书画名迹都成了配角。

  如果说,整部中国人文史的翰墨精神自始至终是传承的思想和风骨,那么,在这片“吴根越角”的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海上文脉,同样源远流长。

水系变迁与人文迁移


  藉其特殊的时势政局,人文生态诸因素,早在元代,江南就进入了真正确立文人画自身辉煌价值的鼎盛期。地处太湖流域、水陆交通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也因此成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展览起始处的一幅标注翔实的《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清晰地把上海从吴淞江到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自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对照起来做了梳理。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元代上海文人画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传统文化的格局与文脉,上述因素与上海相关的文人类型,奠定了坚实的人脉、艺脉基础。因此可以说,海纳百川,自元代肇始。”凌利中强调。经过梳理,他发现了书画家中的水利专家,如元代任仁发主持修造吴淞江水利工程,明代夏原吉疏浚吴淞江,海瑞疏浚黄浦江等,只要在上海为官,很多名画基本都曾跟水利有关,所以展览中他突出了治理黄浦江的两大功臣——夏原吉和海瑞,并展出了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卷、曹知白《清凉晚翠图页》,明海瑞《行书五言诗页》等。

上海版“富春山居图”


  “上海在书画成就上不是‘小渔村’,仅开埠后的‘海上画派’尚不能够代表上海,所以要用‘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与勇于创新’来表述海上千年书画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理解书画成就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在凌利中的研究中,从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卷(展品)至明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卷(所绘为肇嘉浜路、打浦桥路一带;非展品)、文嘉《曲水园图》卷(展品),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从淀山湖到陆家嘴的上海城市变迁的线路。

元 李升 澱湖送别图卷

  元代画家李升,濠梁人,晚年移居淀山湖畔,人称“谪仙”。所筑草堂,现已不存。《淀湖送别图》卷作于至正六年,画中清波荡漾,湖山错落;远望峰峦高耸,景色清幽,一派送别离人的气氛。这张画是目前传世所见最早描绘青浦淀山湖景物的代表作,其意义,犹如南宋佚名《西湖图》卷、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明代画家文嘉系吴门画派代表文徵明次子。其名作《曲水园图》卷,所绘的是马桥明代书画宗师董其昌族叔伯董宜阳居住地曲水园的景观。此画绘于嘉靖三十八年,当时文嘉五十九岁,董宜阳五十岁,两人交往密切。如今的“曲水园”就是今天闵行区临沧路上的古藤园一带。现存同名的建于清代的青浦大盈浦畔的“曲水园”和董宜阳无关。《曲水园图》卷中的“曲水园”形象地再现了黄浦江第一湾畔曲水绕村的景色,赞叹主人“守拙心弥敦”的淡泊人格。“这两幅作品正是今天的上海地区在历史岁月里,从文人到文化,与江南多地乃至中国诸多地区,频频互动往来的史迹见证。”凌利中说。

江南文化与吴门画派


  参观者若在展厅入口处驻足,海报上的作品细节图极易被认作取自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作品局部——城墙外一位红袍官员简装束行,骑马上任,二三仆侍随从,行色匆匆。其身边山峦是披麻皴为主,墨色滋润,磊落凝重。而这正是展览需要厘清的另一个方面——“吴门前渊”的概念。吴门画派,是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一般认为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

勇立潮头图

  经过凌利中的发现与考证,门口的海报所属的是上海嘉定画家马愈作品《畿甸观风图》局部,“嘉定自古文脉昌盛,其中马轼是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愈为马轼之子,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祖孙三世交往,诗画倡和极密,马愈对沈周的直接影响,完全可以归入吴门画派‘先驱’之一。”

题跋合页与中西交融


  在展览近现代部分呈现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跋合页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我们学西画,外国艺术也在学我们,在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笔。”凌利中说。

展览海报

  泰戈尔曾经三次访问中国,三次都曾到上海,接待他的人里均有徐志摩,两位诗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与徐志摩讨论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试用,诗人一时兴起用中国毛笔简绘一小山送给徐志摩夫妇。乍一看,泰戈尔所绘的山头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的局部颇有相似之处。同时,诗人用毛笔在画上题诗,陆小曼在册页上题字:“这张画是泰戈尔在一九二七年第二次到中国来的时候住在我家,有一天饭后同志摩闲谈,说起中国笔的好处,所以他拿起笔来,初次试用,随意画了一张作为纪念的小品送给我们。事隔多年,许多其他的纪念品都遗失了,只寻到这一张,真是遗憾。一九五八年,陆小曼又记。”(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