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是他们的脸孔构成了画面上“平静的辉煌”——姜建忠个展开幕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21-11-01 19:42 | |

图说: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艺术家是有‘偏见’和追求的,有偏见才能不断地追求想追求的。一切对我来说新鲜遥远又陌生,所以我才一直在路上。”画了整整50年,有上海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协会理事等诸多头衔在身,作品获奖无数、多家重要艺术机构收藏,艺术家姜建忠却鲜少举办个人展览,“等等,再等等”是他的“借口”,也是他对于自我风格不断变化的要求。上周末在鸿美术馆开幕的“姜建忠:作品1985-2021”几乎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屈指可数的大型个展。

   此次画展汇聚了艺术家最近十多年来的近60件作品,展出品类丰富,其中以油画和素描作品为主,另展出包括油画棒、丝网版画、综合媒介实验作品等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家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艺术间的思考和融合能力,以及打破专业边界,以拓展油画专业视野和手段的尝试。展览画册更是收录了姜建忠自1980年代以来的诸多代表作品,呈现了艺术家一路走来的绘画脉络和思想历程。

   “每一块色彩都有血有肉,每一根线条都有情有义”是多年好友对姜建忠的评价。姜建忠的绘画中让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他笔下人物进入历史的某种意涵,也没有简化成某种图像,而是传递出迷离而幽深的历史感,用油画柔和、清淡而又厚实、古朴的间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总能把画的调性处理得有诗意,总能把画面调遣成“平静的辉煌”,在暖灰调中掠过“冷峻”,在冷灰调中带有“温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重构学院艺术的课题一直是艺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让绘画回到绘画中去!”这是姜建忠在他领衔创建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时提出的口号。30多年来,姜建忠投身于对这一课题从油画创作到理论梳理的探索实践,始终坚持视觉的意义和油画语言的纯洁性。他认为油画有其自己的语言脉络,油画没有了细火慢炖,就变成了快餐文化。他画人物,也画静物,创作历史画,出版过《素描新概念》,还画过中国画。在完成了“演算”和“静物”系列的创作后,又回到了熟悉而擅长的人物肖像画。在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解读黛安·阿勃兹》中东方传统人士与西方观念摄影的对话,《等待戈多》是对一出荒诞戏剧的转用,《阳光男孩》则是时尚代码的转译,平整的大面积灰块上,没有机锋,有的是神秘莫测。

图说:《解读黛安·阿勃兹》 官方图

   姜建忠经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在油画中讨论油画,未掌握油画语言的冒失跨界使我们正在远离专业属性,降低专业难度。但学习经典并不是为了复制传统,而是为了在当代文化精神指向上重新塑造传统,是当代都市精神在画布上的展示。”姜建忠和他的同道们一起赋予了“海派艺术”以新的文化意义和现代内涵。

   展览持续到12月14日。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