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戏曲要靠电影来拯救吗?从沪剧电影《挑山女人》的突破谈起……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光     作者:朱光     编辑:江妍     2018-10-12 12:16 | |

近来颇有一批戏曲精品被拍摄成电影,沪剧《挑山女人》问世6年后,其电影版昨天首映。该片导演汪灝谈及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常有人来问我,你觉得戏曲可以被电影拯救吗?我非常反对这种提问的假设:为什么戏曲与电影就是对立的呢?”顺着这样的前提,“电影诞生之初还是要靠戏曲支撑呢——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电影《定军山》。”

定军山.jpg

图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 资料图

近二十年来,戏曲与影像结缘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保留名家演唱视频的“抢救工程”,此举为戏曲传承做出巨大贡献,善莫大焉。但是,如果考虑到戏曲在大众传播上,如何“跃”上大银幕,那么如何用电影语汇来呈现舞台艺术的美,就是一个值得探索、思索的课题。简言之,戏曲重写意、听唱腔、看表演,只有一个舞台空间——观众早就对故事了然于胸,纯粹是欣赏艺术呈现;而电影纯写实、重叙事,肯定需要多重时空——缺乏现场艺术的魅力,就必须靠叙事、节奏等抓住观众。汪灏以电影语言重新解构了《挑山女人》的故事,是对当下戏曲电影拍摄手法的最大突破。

微信图片_20181012091244.jpg

图说:电影《挑山女人》剧照 官方图

角色与原型同时出现


汪美红是沪剧《挑山女人》的原型;华雯是宝山沪剧团团长,在沪剧《挑山女人》中扮演女主人公“王美英”。按舞台手法,她俩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舞台上。但是在电影里,汪美红与王美英(华雯饰)同时出现了。该片以华雯为了扮演好王美英这个角色而做准备、下生活为贯穿主线,串联起了她在沪剧舞台上的表演、在日常生活中对该剧的思索。乃至最后,她俩在山路上对望后,一起坐进了一个小亭子……最终,汪美红成为沪剧《挑山女人》观众群里的亮点,在观众的掌声中收尾。

沪剧,被装在当下生活的叙事框架中,有了多重功能。首先,符合了影像叙事的规律,把观众带入华雯的创作视角,看到了故事的推进。其次,回答了舞台艺术无法解决的观众后续的好奇——为何挑山女人这么苦呢?是当地生活环境太差了吗?原来,现实生活中的汪美红,已经不再挑山,坐在山上的小亭子里经营一个小卖部了。那她当初一定要挑山吗?新加的叙事框架也提供了让观众对社会、对人性的思索空间,比舞台上沪剧、越剧等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苦情戏”多了反思的层次,升华了原作的意义和价值。

微信图片_20181012091258.jpg

图说:电影《挑山女人》剧照 官方图

长镜头凸显赋子板


长镜头是电影术语,指的是以一个镜头拍摄数分钟以上,一般电影镜头的切换是以秒计算。赋子板是沪剧术语,指的是起码连缀四五十句以上的“不调而歌”——调子起伏不大甚至无伴奏,但是节奏紧凑,或酣畅淋漓倾吐人物情感,或情感充沛表达观点,层层推进。这是沪剧表演艺术上的华彩,如何融入以秒计算镜头的电影中又不违和呢?

临近剧终,华雯扮演的王美英在舞台前演唱赋子板,她身后有工人在装台。在六七分钟的赋子板演唱过程中,先浓缩了需要几个小时的装台过程。随后,镜头逐渐往后拉,看到陆续进场的观众。待她把连绵心事、跌宕人生整段唱完,赢得满堂彩,观众席里站起一位女性——她就是汪美红。就此,华雯视角、王美英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汪美红,三个人物三线融合,观众情感也会堆积至此迸发。最终,在悠扬、绵长的安徽当地山歌中,全片收尾,带着淡淡的忧思……

微信图片_20181012091255.jpg

图说:电影《挑山女人》剧照 官方图

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上,京剧、越剧电影相对多一些,沪剧电影此前唯有一部《罗汉钱》,几乎都是以舞台为唯一表现空间,各个角度展现戏曲艺术的唯美。现实题材,让《挑山女人》更有机会嵌入现代视角、电影语言。电影《挑山女人》的突破性探索,也向大家提出了一个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拍好戏曲电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拍电影不失为弘扬戏曲的一种方式,但戏曲要靠电影来拯救之观点,难免有失偏颇了。(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罗汉钱.jpg

图说:沪剧电影《罗汉钱》 资料图

马上评|求精出新


曾有人表示,戏曲不会有大前途,因为它与当下生活没有太大的关联。按此逻辑,古典音乐、歌剧等也不会有前途,因为西方音乐发展到20世纪时就诞生了爵士乐、流行乐,歌剧到了20世纪发展成了轻歌剧、音乐剧。但是,爵士乐、流行乐、轻歌剧、音乐剧的诞生,覆盖了古典音乐和歌剧了吗?并没有。

首先,只是一代人有一代人天然的爱。古典音乐在西方的观众,有点像是戏曲在中国——白发观众居多。其次,各艺术门类在不同地域的受欢迎情况不同。古典音乐在中国,观众基本覆盖全年龄。无论是古典音乐、歌剧还是戏曲,只要是经典精品,必然有观众。

但是问题来了,古典音乐、歌剧衍生出了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门类。甚而,因为索尼公司的老总去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任老总,所以开辟了“歌剧电影”这一新门类。乃至,歌剧界兴起席卷全球的流行跨界风,例如前晚在沪上一票难求的“美声男伶”演唱会。以至于,上海其实也有一个“力量之声”几乎是“美声男伶”的翻版……

戏曲,需要在传承到位、确保精品品质的同时,适当生发出一些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探索——正如上海戏曲中心总裁谷好好谈及的定位:“我们既有尚长荣老师这样的经典传承,也有王珮瑜这样勇于探索新形式的年轻一代……”(朱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