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上海市人大代表建议: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期待学校融入 凸显本土文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光     作者:朱光     编辑:赵玥     2020-01-19 17:54 | |

图说: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中 新民晚报记者刘歆 摄

   上海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际恰逢寒假来临,连日来市人大代表也纷纷建言献策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大家聚焦“学校融入”与“本土文化”两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

学校积极融入公共文化


   蔡金萍代表提出,在寒假到来之际,小学生参与文化艺术以及亲子活动不足的现象会更佳突出。忻继青代表建议在寒假期间更应该增加、扩大对孩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陈明娟代表随之建议,在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方面,学校也想积极参与,可以把自己创作的节目内容融入公共服务菜单,如此,既能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也是为上海文化建设作贡献。

   冯志刚代表的建议在假期内外均切实可行。他认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可用作基础教育的“实验室”,建议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中,上“拓展课”。甚至,今后可以考虑去担任公共文化设施的志愿者、服务者,还能与公共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讨,设计有深度的艺术普及课程。

   因而,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融入公共文化。王品玲代表表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学校附近的公共文化设施,最好能拓展覆盖面。如此,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地区之可以更便捷地共享文化资源。在提升学校公共文化工作水平之际,鼓励高校与所在地区的文化部门对接。将来,还可以考虑将文化志愿活动转换为学分等。如此,就与冯志刚代表的建议“无缝对接”了起来。

本土文化体现在沪语、沪剧


   沪语、沪剧,最能体现上海特质,也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也应在公共文化体系中有充分体现,。钱程代表建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增加沪语报站,可以有效彰显本土文化。但是目前轨道交通系统中,只有16号线有上海话报站,且排在英语报站之后,这不利于形成上海的本土文化自觉。他建议,将进一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在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上增加沪语报站。

   华雯代表认为,当前沪剧等传统戏剧的观众,被各种娱乐方式分流,再加上沪语方言的传承力度不足,将面临本土文化难以接续的担忧。因而,要发挥公共文化配送的引领性,引领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与此同时,也不妨增加公共文化配送节目的竞争性,让更多好戏与观众见面。她建议,还可以在公共文化平台上设立账户,让市民都能享受基本的戏曲文化配送额度,并确保专款专用。如此,既能促进戏曲作品的良性竞争,又能掌握戏曲观众的“大数据”。(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