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朱鹮》明晚再“振翅”,这部“爆款”舞剧上演超过250场的背后……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江妍     2020-08-26 11:47 | |

  舞剧《朱鹮》是上海歌舞团近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爆款”之一,自2014年首演,累计上演超过250场。作为上海大剧院“见戏如面”院庆周活动之一,舞剧《朱鹮》将于明晚起上演。

朱鹮-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朱鹮》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昨日,团长陈飞华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王佳俊提前亮相,参加大剧院品牌活动“对话大师”,披露《朱鹮》创排、演出的幕后甘苦,畅谈舞蹈“出圈”后的沉淀和进取。正经历着疫情特殊时期的人们,重新回味这部作品,或许能更深刻思考: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该如何维系?


凸显环保理念


  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类朱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与自然、与环境、与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

  创作初期,主创团队数次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其间更是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融入无数心血。

朱鹮3-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朱鹮》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陈飞华回忆采风过程中最触动他的,是1981年在秦岭中国科学家和当地的农民发现了7只野生的朱鹮,然后经过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所有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孵化、饲养,直到如今已有4000多只朱鹮放飞天空,“要知道,追溯最早的文献,朱鹮可是有2000多年历史记载的物种,可就是这样漂亮的生物,却差一点就在上世纪中叶濒临灭绝。”

  作品以一段朱鹮影像为灵感,参考其“涉”“栖”“翔”的优雅姿态,下身肢体动作参考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因为同样是表象鸟类的形态,不少人将它比喻成“东方的《天鹅湖》”,但朱洁静认为,两者并无可比性,舞剧《朱鹮》是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故事,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舞蹈赋予朱鹮灵动脆弱的形象,赋予其人的情感,但同时也加入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艺术处理,体现出独特的戏剧张力。

朱鹮4-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朱鹮》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经历着疫情的人们,回看《朱鹮》,或许会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的问题,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部作品的特殊艺术魅力则将“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一主题凸显得更为深邃。


架起友谊桥梁


  饰演“朱鹮”,于朱洁静而言,也是很宝贵的成长过程。从最初很茫然要如何去演绎这只吉祥鸟,到后来和这一生灵情感共通,如今回想走过的每一步,都如此清晰。

  让朱洁静获得巨大感动的是在首度去日本巡演,那次漫长巡演历时64天演出57场,对于舞剧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在她的回忆里,“每天就像打游击一样的,到一个地方就是进剧场,早上去晚上演出,可能出来以后立马坐大巴又到下一个城市,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城市长什么样。”

朱鹮5-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朱鹮》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然而,每一场谢幕的掌声仿佛如今还在耳边回响。“特别记得最后一场,谢幕时候,突然之间观众席就亮了,礼炮啊绸带这些都飞起来了,最后,他们拉起了一条长长的横幅,‘中日友好 万古长青 感谢你们’这12个字深深印在脑海。”朱洁静感慨,这让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说艺术是无国界的。(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静心 用心 费心


  《朱鹮》自2014年诞生,短短6年,累计上演超过250场;《永不消逝的电波》2018年12月21日首演,不足两年时间已演出140场,即便受疫情影响经历了半年“空窗期”,依然将于今年年底冲击200场。都说舞剧题材不好抓,上海歌舞团却能屡屡打造“爆款”作品?除了擅于捕捉热门题材的敏锐眼光,或许还要有一份沉得住气等待的心境以及不断创新的气魄。诚如陈飞华所说:“创作要静心,队伍建设要用心,演出营销要费心!”

永不消逝的电波-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做《朱鹮》,灵感始于2010年世博会日本馆的参观经历,当时此馆以环保为主题,让人们了解了象征吉祥的朱鹮如何濒临灭绝又在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又回到人们视野,以这一感人的经过呼吁人们反思,如何同自然生灵共享绿色星球。

  时至今日,经历着疫情的人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会更深切地感受“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这一主题。很多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常演不衰,就是因为它无论在何时都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无论经历多少年,都能再次带给人们思考和反省。

  相比《朱鹮》的传统表达,《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堪比电影大片的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刷新了人们对一部舞剧的想象。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剧中展现的隐蔽战线工作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所经历的残酷斗争和牺牲。“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句印刻在大幕上的“诗意题词”,也伴随着这部舞剧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里。

永不消逝的电波2-郭新洋.jpg

图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如今,很多人在探讨所谓的美学体系和艺术风格,团长陈飞华说上海歌舞团的团队文化,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引领着青年演员一起前行,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打造观众喜爱的作品。(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