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为何越来越多的地方戏开始青睐小剧场?在这个展演中,院团给出答案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邵宁     作者:赵玥,邵宁     编辑:江妍     2020-12-10 10:15 | |

  昨晚的长江剧场高朋满座,业内人士和文艺爱好者从全国各地涌来,一睹小剧场评剧《染》与小剧场婺剧《无名》的风采。两部各自剧种的小剧场开山之作,开启了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一周狂欢。

  他们为何选择小剧场?又为何当下来到上海参演?除了海纳百川的城市魅力、恰逢其时的创作时机,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院团从不知小剧场为何物,到开始感受其喷薄而出的无限生机。

染.jpg

图说:小剧场评剧《染》 官方图


小剧场化正逢其时


  《染》的编剧冯静有近20年创作经验,她其实很早就想做一部小剧场戏曲作品,但苦于乐队编制一直无法调配到适合小剧场演奏的规模。剧本、导演风格、舞美,每一样都需要与乐队严丝合缝地配合,《染》的诞生,意味着这个课题终于有了她满意的解法。

  剧中全女班的设计,让上海观众意外看到了评剧里的女小生与女老生。《染》还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以多维度叙事重新钩织线索。舞台上,一块梯形白布随着剧情的深入逐渐染上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人物的内心有了具象化的显现。无调性现代音乐的加入,及六重奏室内乐的形式与布景相辅相成。冯静介绍:“我们的颜料染出的颜色每一场都不同,像极了人生的不可控。”做出这样的作品,需要一定的成熟度,既是技术上的成熟,也是阅历上的成熟。

染4.jpg

图说:小剧场评剧《染》 官方图


打破局限另辟蹊径


  对受地域限制较强的义乌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来说,小剧场戏曲让他们走得更深、更远。在浙江,婺剧颇受百姓欢迎,鼎盛时期有一百多个婺剧团,哪怕是现在,负责人王菲菲也可以报出一连串的婺剧团。

  若是为了生计,义乌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在省内承接的演出已经忙不过来了,但若是只顾现有的订单,格局未免小了。外出巡演传统大戏,动辄一百多人的体量团里很难承受,小剧场戏曲成了他们做品牌、立招牌另辟的一条蹊径。王菲菲坦言:“以往外地观众很难看到我们小剧种,《无名》丰富了婺剧创作的维度,不仅有利于院团外出走动,它的当代性也让年轻观众更容易去接受。”

无名.jpg

图说:小剧场婺剧《无名》

  这次,团里的大部队留在义乌排练大戏《义乌高华》,26人的小分队宛如文艺轻骑兵一般抽出2天时间来沪演出。得益于长三角发达的铁路网络,大家昨天抵达上海,下午走台,演出完睡一晚,今天就可以回义乌,继续跟上大部队的进度。


戏曲人才结缘展演


  《无名》的创作背后,还有一段与小剧场戏曲展演有关,不得不说的趣闻。2年前,在它还叫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时候,青年编剧俞思含写的越剧《僧繇》是2018年小戏节首场演出。观众席里有一位慕名而来的青年导演戎兆琪,他正为自己的毕业大戏寻找合适的编剧。

  在朋友的牵线下,俞思含和戎兆琪在长江剧场附近的星巴克见了第一面。乖乖女编剧遇到留着胡子的艺术范儿导演,满脑子只觉得不对路子,“当时我们坐在室外,天气太冷了,我也不敢问为什么我们要坐在外面。”俞思含回忆道。

无名3.jpg

图说:小剧场婺剧《无名》

  最初俞思含只想赶紧拒绝这个邀约,没想到听完戎兆琪的故事大纲,她一下子来劲了,春秋时期三百死士奉命自刎里蕴含的英雄主义深深吸引了她。思路和脑洞一起大开,寒风吹在脸上也不觉得冷了,俞思含的创作之路一路开绿灯,最终落地成昨晚首演的首部小剧场婺剧《无名》。

  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两年的俞思含,已有3部作品入选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她见证着小戏节升级为国字号,小戏节也在见证着像她一般的青年人才的成长。俞思含坦言,青年编剧写大戏的机会有限,小剧场相对更利于制作,“这里是我们很重视的一个孵化平台,展演后的研讨会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上海的戏曲市场这么好,演员和我们主创都希望来上海接受检验。”(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马上评|小剧场和大剧场



  小剧场和大剧场有什么区别?顾名思义,小剧场空间小,容纳观众人数也就三四百人,甚至一两百人,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也更近。小剧场戏剧最主要的特征还是实验性、先锋性。在大剧场难以实现的超前理念、天马行空的创意,都可以在小剧场进行尝试。


  小剧场戏剧在上海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不过大都以话剧为主。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虽然只举办了6年,但升级为“国”字头的戏剧展演。剧团争相带着原创新作来上海,申报剧目、展演剧目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共收到申报剧目68部,其中展演剧目59部、委约剧目9部,而展演剧目仅12出。入围展演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印证了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魅力。

  小剧场戏剧的出路是什么?大部分因作品特性,适合一直在小剧场上演,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进一步修改、打磨后成为精品、爆款,成为在大剧场上演的作品。廖一梅编剧、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自1999年诞生以来,由小剧场而大剧场,在全国各地巡演,常演不衰,甚至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已成为当代戏剧的经典。

  无论是小剧场还是大剧场,舞台同样海阔天空。(邵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