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永不消逝的光影记忆 孙道临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沪举办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陆玮鑫     2021-12-11 12:56 | |

孙道临诞辰100周年纪念研讨会现场

  他生于嘉善的名门,父亲从震旦预科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赴比利时攻读土木工程,归国后任交通部技正(今总工程师)。哪怕病重后家境窘迫,但依然卖掉房子,供儿子上燕京大学读书。

  他17岁初上舞台,第一部话剧《雷雨》,第一个角色周冲,“燕京剧社”里这个哲学系的英俊少年一炮而红。自1948年走上银幕,更立志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电影事业。

  他多才多艺,能编能导能演,还擅长配音,在上影节主持一遍中文再报一遍英文。无论是《早春二月》,还是《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他卓越的表演和儒雅的气质,永久地镌刻在胶片上,也留存在中国电影史上。

  他是孙道临,1921年12月出生。

赵芸、孙庆原

  昨天,在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诞辰百年之际,他的学生、旧友、同事、影迷,还有女儿、女婿共聚上海文艺会堂。他们追忆先生的翩翩风度,更难忘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每一次创作,都用心


  “道临老师有一个传统,每次创作角色都会留下很多的文字资料,包括创作角色的过程、体会、心得,这是一个用心在创作的艺术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是一致的,有的也不一致,但是可以看出他是用心创作的艺术家。”中国影协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说,“从我个人角度,我比较喜欢《早春二月》里的肖涧秋,但他认为最成功的是李连长(《渡江侦察记》中的角色),我觉得出乎意料之外。道临说,肖涧秋是他的本色,他直接拿了剧本就进片场了,但是李连长他是花了很多的功夫,下部队就花了三个月。当时新中国要塑造的工农兵的形象展示出来,对他的创作来讲是一个突破。不管怎么样,他对每一个角色的创作都孜孜不倦。”

任仲伦

每一个角色,都尽力


  与孙道临相识、共事超过四十年的译制片导演孙渝烽补充说:“我1965年在学校里(上海电影专业学校)就听他讲,演这部戏在舟山待了三个月,就和侦察连长在一起。在上海都穿皮鞋,到了那边都穿布鞋,就这样坚持。拍戏的时候,正好赶上安徽发大水,抢了很多戏。最后有一个镜头,他始终不满意,就是要下水推船的镜头,后来他们在南京玄武湖,道临老师跟汤晓丹导演说一定要把这个镜头补拍好,他当时发高烧40度,刚刚好了一点就下水,当时是11月份,水已经接近冰点。”孙渝峰有点情难自抑,“他在拍戏当中的敬业故事,真的是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为了演好这个戏,特别是要演出受审时坐老虎凳的感觉,他没拍之前就去了现场,让工人给他垫砖,垫得他受不了,疼极了,疼得满头大汗,他说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在拍摄的时候就会很真实。”80岁时候,孙道临导演《詹天佑》,他先在京张铁路上走了一遍,拍的时候便很是鲜活,“最后一场戏很痛苦,就是要一个下雪的镜头,但是一直不下雪,突然有一天下雪了,赶快做准备,把雪景抢完,他高兴的劲儿,把帽子往天上摔。”

带一本字典,在身边


  “能跟孙道临这样的前辈共同从事一个职业,我们感到非常的幸福。”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道临老师拍了非常多的电影,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荧幕形象,但是剧团还想要传承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在语言和电影对白上,要向道临老师看齐。疫情期间,我们搞了台词进修班,近一年时间,回炉台词功夫。”

佟瑞欣

  “我在上戏读书的时候,早晨起来没刷牙就在读道临老师的‘哈姆雷特’”。与佟瑞欣一样,太多人难忘孙道临配音的《王子复仇记》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纯洁爱情中甜言蜜语,与皇后母子对话中的唇枪舌剑,与父王灵魂对话时的深沉情意,与仇敌决斗前撕心裂肺的呼喊,都紧紧抓牢观众的心。当年为了配好“王子”,孙道临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后来只要是拍戏和配音,他都随身携带,凡是遇上读不准的台词,即刻翻查字典,以求精益求精。直至八十多岁,哪怕记忆力渐渐衰退,仍与这本翻熟了的字典相随。

想拍戏,哪怕已重病


  “第一次见到孙道临老师是1958年,那个时候我还在戏剧学院读书,有一天晚上我们去蹭电影,放的就是《王子复仇记》。过了一会儿,孙道临老师出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天他穿了一件墨绿色的毛衣,一点都没有明星的架子。”已经年过八旬的著名演员梁波罗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仍旧感慨,“上天眷顾我,1959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个时候孙道临就是演员组的大组长,我成为他的同事和学生。在之后的这么多年,他从来不让我以老师的名义称呼他,他说就跟着大家一块叫道临。其实在我心目中,他亦师亦兄,甚至有的时候像父亲一样,他非常关怀我们年轻人。”

梁波罗发言

  点点滴滴,都难忘。“他晚年的时候,我去他家里看望他,他说,‘一个人不拍戏,活着有什么意思’。”梁波罗回忆说,“当时,王文娟老师告诉我们,他让女儿扶着,爬楼梯到张瑞芳家里‘诉苦’,说我们应该要拍什么戏,今年的工作规划如何,给张瑞芳猛批了一通,‘现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蓬勃生长,你好好养病就行了’。过了几天,张瑞芳老师想了想,批得太狠了,有点对不住,就打电话向他道歉。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有点开心地跟我说‘瑞芳打电话跟我道歉’。”梁波罗不无感动地说,“两位老艺术家,都到了那样的年龄,身体状况也都如此不好,甚至道临老师最后重病缠身,都有点不记得人和事情,但他跟瑞芳老师说的那一句‘大姐,我想拍电影呀’,真叫我们后生晚辈钦佩,追赶不上。”(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