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谁曾想,今天我们要以《送别》为吴贻弓送别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翔,朱光     作者:吴翔,朱光     编辑:陆玮鑫     2019-09-14 10:58 | |

图说:吴贻弓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胡晓芒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因为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而妇孺皆知。谁曾想,今天,我们也要以《送别》为中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送别,妇孺皆哀。早上7时32分,吴贻弓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0岁。导演,才是吴贻弓最珍视的身份——他的抬头还包括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还手书了“上海电影万岁!”六个大字。

图说:2019年5月,吴贻弓题写的“上海电影万岁” 资料图

  吴贻弓父亲的授业恩师,包括李叔同。这让吴贻弓本能地在《城南旧事》中选用了《送别》。许多年来,这段循环在几代人耳边的旋律总是让人想起小英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和萧索的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这部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国内外奖项的佳作,是吴贻弓代表作之一,是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议题,在上世纪80年代收获的票房相当于80万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中国美学追求的意境,在吴贻弓的电影作品里有着充分且现代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他执导的影片最鲜明的风格。

图说:吴贻弓获上海国家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新民晚报记者胡晓芒摄

  吴贻弓还是上海电影节的创办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届电影节举办之际,索菲亚·罗兰、中野良子、张曼玉、张艺谋、巩俐等世界一流影人汇聚上海。这场由吴贻弓引领的盛会,实现了几代中国影人的梦想。时至今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早就迈入全球A类电影节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图说:2017年,吴贻弓为晚报题词  新民晚报记者孙佳音摄

  吴贻弓,1938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当时的重庆,因遭遇轰炸而伤痕累累。吴贻弓名字中的“贻”为收藏,“弓”乃兵器,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寄寓着长辈对“刀枪入库,天下太平”的美好祈愿。1948年起,吴贻弓定居上海。

  吴贻弓是当代中国有影响、有声望的电影导演,曾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等荣誉。1960年,吴贻弓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兄妹探宝》的助理导演。1977年,开始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一直以来,他谦虚好学,博采众长,显示了创作才华。

图说:吴贻弓工作及生活照  资料图

  2012年,吴贻弓接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表彰时发表感言:“电影万岁!”吴贻弓曾说过:“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片子里到处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我们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热人,50年代留给我们的理想、信心、人与人的关系、诚挚的追求、生活价值取向、浪漫主义色彩,总不肯在心里泯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朱光)

推荐阅读:

吴贻弓伉俪:近六十载春秋,与中国电影同行

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今日逝世 享年80岁 曾写下“电影万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