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社交货币”与“谈资变现”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林玮     作者:林玮     编辑:吴旭颖     2021-01-31 18:18 | |

在移动互联时代,一部文艺作品的传播可以飞快地跃出其原初的文本意义,进入微信、B站、豆瓣、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以弹幕、直播、短视频等形态被为数众多的UP主与观众一同改编,先出梗,后带货,伴随线下打卡而赢得一阵爆火,已经形成当代文艺文本自我衍生的一种独特逻辑。特别是影视综艺,裹挟着明星的力量,话题与流量相辅相成,让新时代的文化消费愈发多元。

位居这一逻辑链条起点的是文艺作品被当成了“社交货币”。作为交往“货币”的“谈资”构成,除了社会新闻,多是文艺现象。正因为此,文艺作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总是以“梗王”为追求,把自己打造成现象级文本,让更多的人自愿参与其间。

这种参与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是文艺作品的生产、流通阵营。除了传统广告植入,如《三十而已》中主角总是收取同一品牌的快递商品外,新的玩法一直在更新迭代之中,节目与平台之间的商业联动正在生发。二是消费、解锁阵营。线上,影视作品讲解、翻唱翻跳高仿、混剪视频、主播开箱……线下,景点打卡、庆生应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明星粉丝的公益捐赠,都使文艺的“社交货币”有了更多增值效益。这些新生的大众文艺文本,正是消费者对文艺作品社交货币价值的“解锁”——他们在社交货币的流通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新的文艺文本形态,让原本只有一轮体验的文化消费有了“车轮战式”的窗口化增值可能,也增强了人们文化消费的主动意愿。

图说:B站制作的视频《后浪》 网络图

“生产、流通阵营”与“消费、解锁阵营”的结合,让大众文艺作品这一“社交货币”得以不断被生成,不断被消费,形成了社交货币的自我流通。“流通”意味“出圈”。只有不断流通,“货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变成维系社交的“硬通货”。从第一轮体验经济有着明确的创作者,到第N轮体验经济“人人都是创作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创意、情绪、参与意愿和创作激情都被凝结在种种衍化出来的文化样态之中。它们不但体现出不同社会阶层的创意创新和社会活力,也为丰富文化产品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获得感、幸福感,以及推进文化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出口与通道。如B站制作的视频《后浪》,刷屏之后的弹幕多达16万条,B站市值也得以大幅提升;而受其影响,快手随后制作了短视频《看见》,也同样获得了大量关注。

可以说,“谈资变现”是移动互联时代文艺传播的一种现象,它不仅是传统文学艺术的传播新现象,也是包括日常用品、餐饮旅游等在内的现代商品传播的新现象,“社交货币”带有明显的“货币”脱离使用价值的属性,文艺特有的诉诸情感的特征更可能模糊了这一属性,使人沉溺于消费幻象而不自知。(林玮)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