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在青绿山水里览历史气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光     作者:朱光     编辑:陆玮鑫     2021-10-03 15:06 | |

  当只此青绿不仅止于青绿。
  青绿,严格说来是“青绿山水”的简称。古画上的青绿色泽可以穿越千百年不褪色,是因为其颜料源自矿物质——石青、石绿。石青,即蓝铜矿;石绿,即孔雀石。两者在铜矿床的氧化带中相伴相依。“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乃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这卷绢本设色画——画在绢上的、用了颜色的作品,是由北宋画家王希孟于18岁时,在宋徽宗的指点下,仅仅花半年时间绘就的流传至今的鸿篇巨制。这仅仅是一卷画吗?不,经久不衰的青绿山水,出自经久不衰的北宋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审美品格。
  《只此青绿》是故宫博物院、人民网和东方演艺集团联手创制的舞蹈诗剧。日前在上海大剧院启动全国首轮巡演。大家都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想要看“《千里江山图》活起来”。
  这部舞蹈诗剧,确确实实是“文物活起来”的典范,是对《千里江山图》绘制过程的拆解与展现。首先,其创立了“展卷人”这一戴着眼镜的现代书生形象,让舞剧具有当代视角。从而使得五个同心圆构成的转台,有着层层卷轴的形式和年轮流转的寓意。展卷人在探寻这幅长卷是否确为王希孟18岁时所作,偶尔也会在转台上竖立的局部画面中“迷失”。在剧终时,当台前升起来当今博物馆里才有的、几乎与舞台同宽的玻璃展柜——展卷人与王希孟,隔着长条展柜对望的刹那,才显得悠远、深邃,历史与文化就在两人作揖、鞠躬之中回响、激荡,也在观众心底撞出对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真挚的敬仰,乃至令人热泪盈眶。
  其次,这部舞剧展现了能让古代画作保持亘古不变色泽的幕后功臣——《唱丝》里的制作绢画所需的女性织绢人、《寻石》里遍访山石泥土挖掘出铜矿里的石青和石绿的磨石人、《习笔》里的制笔人、《淬墨》里的制墨人,以及最终在《入画》里出现的被“拟人化”、名唤“青绿”的女性舞者……篆刻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一位位具有工匠精神的手艺人,传承至今,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若不是《只此青绿》,又有多少人知道与绢丝水乳交融的青绿,出自铜矿呢?曹素功、周虎臣就是如今的制墨、制笔企业,其负责人感叹,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墨与笔,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只此青绿》以卓越的审美理念,展现了深扎大自然的匠人是如何智慧地淬炼金木水火土。
  最令人钦佩、赞叹到五体投地的是该剧对传统文化美学理念的忠贞复原。毫无疑问,古画上的青绿色不仅在女性舞者的服饰上得到了几乎一致的“活化”,乃至令人怀疑这批舞裙是否也是在含铜矿的蓝绿水中浸染而出——在当代生活里,群青、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饱和度颇高、鲜艳至极的矿物色泽意味着高成本,不常见。而且,舞剧编导也特意在全剧的整体色泽上逐渐从清淡过渡到浓烈,从素白晕染到青绿,暗示着青绿如何脱颖而出。
  这才有了全剧最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审美力、穿透力的青绿女子群舞——《入画》,且是全剧最具有舞台创意、国际审美的段落。带有民族音乐基调且具备澎湃活力的节奏,使得伴奏音乐如鼓槌般敲击观众心脏。青绿女子的群舞缓慢移动时充满仪式感,高速跳跃时依然具备整体造型的线条。一群人舞出一片色泽、一种色调、一幅律动的青绿山水。最绝妙的是她们做好整体造型后的定格,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金、黄、土色如地图等高线般的光线,映射在她们的造型上——那是人造的、艺术的、高级的、多元的“拟画”。看山是山、看人是人,那不是艺术,艺术就是看山不是山,看人能看出画。这一片段在艺术上的精致与唯美,超越了此前、此后段落的叙事、拟物的平铺直叙,上升到了“国际化、现代化的诗意”。可以说,这一段是对宋代美学上舞台、民族舞蹈来叙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而,它既让人感受到诗书礼乐在古代的形式,也让人感受到诗书礼乐在当下的灵魂。这股穿透时空的能量,也会穿透观众的心脏。
  只是,《只此青绿》是否可以更完美一些?目前,它在“解读”古画与追求舞剧审美之间,毫无疑问地倾向前者——用肢体、舞美去描绘早就退出历史和时代舞台的手工技艺,难度之高远胜于文字描述、影像展示。而对于追求中国舞剧现代性、创新性的观众而言,这部作品大部分时候“看山就是山”。
  具象、抽象;叙事、抒情;说理、宣泄——艺术作品历来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甚而水乳交融乃至“百般滋味在心头”,但绝不适合两种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分裂乃至断裂。当“青绿”成为一个角色,一个活生生的舞者时——舞剧似乎是“非现实主义”的;与此同时,剧中还有女性织绢人这么一个实在的、有出处的工种——舞剧似乎又是“现实主义”的。那么,对于非现实与现实之的鸿沟,需要编导非凡的艺术能力去弥合,免得观众产生理解偏差。比如,那女子,到底是具象的织绢人还是抽象的青绿色?
  能唤起民众回望自身DNA的舞剧不仅仅是艺术佳作更是传统文化的还魂之音。仅此,《只此青绿》已善莫大焉。只是,《只此青绿》应该是一套系统工程,还包含文字、影像的释义解读衍生品等——在形式上,让舞台的归舞台;在精神上,让舞台的入生活。(朱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