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做可被感知的中国话剧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石俊     编辑:陆玮鑫     2021-10-31 17:53 | |

  最近,我们看到了由曹禺先生女儿万方责编的《雷雨》和她编剧的《雷雨·后》,也看到了一位以诠释契诃夫、高尔基而蜚声于国际剧坛的法国导演拉卡斯卡德所排演的中国话剧《雷雨》。更欣慰的是,再一次在剧场里感受到了经典话剧的魅力。
  走进剧场,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复原了当年天津一个买办家庭的客厅,而是一个类似于大理石制的结构性巨大空间。导演与舞台设计并不想再现或还原原有的自然主义的舞台布景。他更想用这种充满质地的方式让观众感知周家所处环境,那种看似豪华高贵实则是冰冷与禁锢的“坟墓”。对主要人物而言,如果曹禺先生原作中的繁漪是被比喻为禁锢在笼中的金丝雀,那么今天她就是被囚禁在大理石棺材里的黑衣女人。第三幕的鲁家,导演用的又是一个全木质结构和一个狭长的窗户,木质结构显示着这家人的原生态和其生活的卑微,里面也掺杂鲁贵生活的腐味。狭长的窗户似乎预示着一个出口,但又是变形的,似乎外面是无尽的暗夜。
  作为大师的女儿,也许比常人更能感受到曹禺先生笔下繁漪的痛苦和煎熬,也感知到中国话剧经典被当代观众接受的困难与艰辛。在这部以三个活着的老人为视角交织而成的《雷雨·后》里,她让已经发疯多年的繁漪终于平静地死去。有看懂的人说:这对繁漪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大慈悲。而这整出戏,更像是复原了《雷雨》最初版本中的尾声。
  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最初是有序幕和尾声的。但是绝大部分导演为了演出的便捷和戏剧效果的尖锐,将序幕和尾声删除。我甚至认为这些导演都没有感受到《雷雨》这个剧本的精髓。曹禺先生写的其实是一部时代与人伦交织的大悲剧,它并不是以几个年轻人的触电而亡或自我了断就能够简单画上句号的。这出戏的三个承载者——繁漪、周朴园和鲁侍萍,他们背负着愧疚和无奈又活了很久。他们很像剜去双目的俄狄浦斯王,也像是莎士比亚笔下在荒原中盲目狂奔的李尔王。在《雷雨·后》,导演在舞台背景后区,给出的是一个大大的黑洞,而前区则有着落地而被聚拢的丁香花和还不足以洗荡全身的一汪清水。当然还有那看着更小也更像一个铁笼的繁漪的白色病床。从下午的《雷雨》,到夜晚的《雷雨·后》,我们在剧场里和剧中人一起“叹息”,亦是“救赎”。
  当代创作者对待中国话剧经典,既不应该放弃,也不应该用僵化的美学方式去排演这些经典,更不应该放弃和观众一起共同建构现代的戏剧审美关系。我们在传承与呈现经典中,要有“守”与“变”的意识,固守与不守,都不足取。我们要挖掘于感知经典的内涵,然后寻找同样可感知的创作与当代观众共享共思。(石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