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别让艺术场景成为带货背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佳和     作者:徐佳和     编辑:吴旭颖     2021-12-05 19:42 | |

近期,上海有多家美术馆针对网红打卡行为发出限制令。以在某红书、某音平台上“特别能出片”的浦东美术馆为例,明确禁止展厅内使用闪光灯和未经允许的展厅内摄像,并将此规定印在了门票背面和导览折页上。对于网红打卡后在相关图片上出现商标等的行为,要进行交涉、制止。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馆,可以用手机和卡片机拍照,但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观展,对于展厅内的视频直播,为推广展览进行的可以,但事先要征得馆方同意。进馆参观时,门口张贴有明确的观众须知,如果不同意的话,可以向馆方退票。

图说:浦东美术馆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目前为止,上海大部分美术馆和画廊对于观众正常的拍照需求,只要不影响别人,不危及展品,馆方并没有过多限制。但是对于观众利用三脚架、自拍杆等大型专业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多数美术馆和画廊都会予以劝阻。如果有当下流行的“网红打卡”行为,涉及展品版权或直播带货,将不被允许。世界上大部分主流博物馆美术馆若允许对永久性藏品拍照,都仅限于个人非商业用途。这是对每一位参观者的尊重,也是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尊重和保护——在展览厅里,在艺术作品面前,作为欣赏者,都是平等的,毕竟,你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能影响别人沉思和凝视的权利,也不能成为低成本牟利的捷径。

其实,美术馆里对于拍照的规定早已有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严禁拍照(NO PHOTO);二是,严禁使用闪光灯(NO LIGHTING)。对于做出“严禁拍照”规定的博物馆美术馆,不但禁止拍照而且还禁止摄影、录像。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考虑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艺术作品本身的保护,多数作品还在著作权法保护年限以内,像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国家画廊就是这类博物馆的代表。有些博物馆藏品由于材质和年代原因,导致其对灯光极其敏感,会严禁使用闪光灯,但不禁止拍照。比如《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用了自己发明的有机颜料,而不是中世纪欧洲大多采用的湿壁画做法,导致保存起来难度相当大,因此今天若想看一眼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往往要提前多日预约,且限制参观人数,每一拨只能进去15-20人。作出这样规定的博物馆一般都藏有很多重要历史性作品。

几百年来,艺术都有让人慢下脚步,留意细节的魔力。热爱艺术的人会经常光顾博物馆,当一堆人拿着自拍杆儿对着艺术品拍摄时,其他人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地欣赏作品了。身处拍客之中,人们会怀疑或许这才是可以接受的消化艺术的方式——只需吞咽,无需咀嚼。用相机“看”,而不是用眼睛“看”,这绝不是让艺术更普及或更可及的途径。(徐佳和)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