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甜姐儿”微笑着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逝世,享年95岁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首席记者孙佳音     作者:首席记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20-12-14 08:28 | |

 “妈妈今天凌晨走了。走得很安详,很坦然。我想她是去跟父亲和她的师长们团聚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曾获得上海第七届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黄宗英于今晨3时28分于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儿子赵左接受晚报独家专访时这样说。他说,妈妈一辈子爱舞台、爱电影、爱文学,一辈子爱笑、爱美、爱艺术,一辈子都年轻而蓬勃。

图说:黄宗英去世


走上舞台

  1925年7月,黄宗英出生于北京。九岁那年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她只得到天津投奔亲戚。初中毕业以后,黄宗英便开始考虑辍学养家为哥哥弟弟缴学费,她自学打字、英文、临帖,想试着找个写字间的工作。1941年,哥哥黄宗江先到了上海演戏,唤她来,16岁的黄宗英便懵懵懂懂地来了。到上海的第二天,哥哥就带她去了卡尔登剧院(今长江剧场),“那天剧院正在演《蜕变》,曹禺编剧,黄佐临导演。”那一晚,舞台上下的爱国热情彼此融成一片,热烈、犀利、慷慨、沉痛……那一晚,演员们多次谢幕,观众迟迟不肯走,这都让年轻的黄宗英觉得,自己将要从事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图说:年轻时的黄宗英

  隔日,黄佐临便安排这个高高的“小妹”做了舞台替补。从八九月间,到十月第一次上台,不过月余。快要80年过去,晚年的黄宗英始终记得那一晚。“糟糕,脚灯的光怎么这么亮,我什么也看不见,台上的人都站在哪儿?”还没有弄清楚是谁说到哪句话她该上场,她便被舞台监督后背一拍给推了出去。被舞台吓傻了的黄宗英,赶忙把自己的台词一阵阵往外抛,最后提前大哭大闹起来,被人拖下场来。戏散了,黄佐临来到化妆间,惊魂不定的小女孩抬头看一眼,又低下头,觉得自己闯了大祸,没想到听到先生一字一字地说,“小妹,明天还你上”。十六岁的女演员,就这样出道了。黄宗英说:“这定了我的终身”。

图说:黄宗英和大哥黄宗江在兰心剧院后台


因戏结缘

  很快,她主演的话剧《甜姐儿》便风靡一时,引得上海滩富家太太小姐争相模仿她在戏里的装束,还有带着自家裁缝去看戏的,要做戏中她大红呢上衣和白帆布马裤的同款造型。但也很快,太平洋战争爆发,剧团解散了。辗转流离,黄宗英始终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艺术的欢喜和热爱,她始终记得那时候黄佐临说过的话,“有时应当什么都不干,就什么都不干,可以小做,就小做;应该大干,当然大干。”这或许才定了黄宗英的终身。

图说:《甜姐儿》剧照

  1946年初涉银幕,黄宗英出演了沈浮导演的《追》,在里面扮一个买办家庭的大小姐,同情并掩护表哥去参加革命。戏不算太多,但她因此被昆仑厂的导演陈鲤庭和赵丹相中,1947年初夏她从北京来到上海,参演了《幸福狂想曲》。“影片中我们是情人,可是我有点怕他。”不承想,这个叫她有点怕的男人,这个已经演过十多年话剧、电影,蹲过五年大牢的男人,这个两只袜子不一样颜色的叫人有点心疼的男人,在电影扫尾工作时候,忽然孩子气地对她说:“我不能离开你,你应该是我的妻子。”除了他俩的定情之作《幸福狂想曲》,黄宗英的其它几部代表作品《丽人行》《乌鸦与麻雀》《聂耳》,也都是与赵丹合作的。“他一生坎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就在他身后紧紧地抱住他,为他分忧。”两年前,我问黄宗英,觉得这一辈子苦不苦,她坚定地回答记者说:“不苦,一点也不苦。”

图说:黄宗英和赵丹

  是的,不苦。她说,“赵丹一演戏,就把我也忘了,我就最喜欢他把我也忘了的神情。”她说,阿丹出狱后画了一幅千峰万壑锁不住的瀑布清泉,题诗“活泼泼地出山来”,任凭千难万阻,还是出来了。她说,“他是在知心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更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人去艺存,是艺人之幸。哪怕今年,黄宗英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当友人给她发来视频,告诉她去南通赵丹像前打扫过,看到雕像前摆着赵丹最喜欢的腊梅和金橘时,她会笑着认真地说“谢谢”。

图说:黄宗英与赵丹在剧中


“老记者”

  时间往后拨算, 1965年起,黄宗英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职创作,她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报告文学,更用人生的热忱来写报告文学。“从小没想当演员却当了演员,没想当作家却当了作家”的黄宗英自称“老记者”,为了当好一个记者,她放弃安稳舒适的生活,东奔西走,翻山越岭,甚至风餐露宿,去往各地体验、采访、写作。不过她全心投入,乐此不疲,哪怕危险。她说:“我不是胆小的人,也不是勇敢的人。我只不过想用笔向社会说话。”

图说:晚年的黄宗英用笔来“向社会说话”

  在她的诸多报告文学作品中,写于1983年的《小木屋》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讲述的是女科学家徐凤翔致力于建设高原生态研究站的故事。1985年,中央电视台为《小木屋》摄制专题片,她又随摄制组再度入藏。影片在第二十八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视纪录片铜奖。1994年,69岁的黄宗英第三次跟随徐凤翔入藏考察,奔赴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不料却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几乎到鬼门关转了一遭。躺在病榻上,她写了一篇小短文,题目叫《我不后悔》,“从此不能再去的地方,是特别诱人的。”如今母亲走了,有些地方再也不能去了,但儿子赵左说:“我想我妈妈的一辈子,真的从来没有后悔过。她那么勇敢,那么热烈,那么潇洒。那时候每次进藏,或者去罗布泊,她都会留下‘遗书’,交代我们要是发生意外,不设灵堂,不搞大型追悼会,甚至还说不要发消息。爸爸走的时候说,‘人活着或者死了,都不要给他人带来痛苦’。今天,妈妈也真的走了,我想我也会尊重她的意思,简简单单地,家人和朋友送送她就好。人一辈子,来了,走了,我想她真的没有后悔过。”赵左顿了顿又说,我想妈妈会跟大家讲,“我走了,我深深地爱着你们。”(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记者手记丨红

  红色棉袄、红色围巾、红色小帽,两年前的初冬,我去华东医院探望黄宗英,她一身大红,正捧着十英寸的小屏,专注地在看《乌鸦与麻雀》,阳光和煦、明亮、温暖,这一幕美好得叫人不忍打扰。第二天下午,我又去了,她在看《林则徐》。还是那一身红,因为“丹”就是红。因为总是会想起来阿丹,“想他的时候,就找出这些老片子,看一看”。

图说:黄宗英爱穿一身红

  疫情以来,除了儿子赵左和医院的陪护,大家都没能再去华东医院看过黄宗英了。不过,偶尔我也还能在视频里看到她,看到她穿着最喜欢的红毛衣,披着红色的外套,跟朋友热情问候“新年快乐”;也看到她在新冠疫情阻击战最严峻的关头,换了另一件红毛衣,戴上了红底白点的围巾,一头银发,握紧拳头,“铿锵有力”地念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上海加油,奶奶加油”;还看到她戴着一顶红色毛线帽子,跟陪护阿姨你一句我一句地对答,“别说自己老了,别老说自己老了。根本别去想,自己老,还是不老……凭什么,说我老了,暮年该来的烦恼,找上了我,我就跟比我还糟糕的人去比较,于是,坦然一笑,哈哈,还好,还好。”

  黄宗英自己写的这首《别说自己老了》,她抄过很多遍,也诵读过很多遍。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她会对着孩子们的照片凝视良久,也会偶尔地对答出诗里的话,“青春的节奏,还在我心中跳跃”。是啊,青春的节奏,始终在她心中跳跃,红彤彤的、欣欣然的生命热忱始终在她身体里绽放。

  “老记者”黄宗英曾说,“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爱好(专业),是幸福的。”95岁的她,带着她对艺术和文学的执着,带着她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走了,我想她是幸福的。(孙佳音)

  >>>《新民晚报》此前专访→黄宗英:“小妹做到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