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发球绝招梦里来,电视主持人吴四海的乒乓梦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陶邢莹     作者:陶邢莹     编辑:吴旭颖     2021-04-04 13:15 | |

图说:公认沪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主持人吴四海 新民晚报制图

  一日不写字,不自在,他将书斋命名为“不字斋”。一日不打球,不舒服,他曾彻夜钻研乒乓球技术。一张专业的红双喜乒乓台、一根锻炼身体的单杠、一间挂满书法作品的书房,是他生活的必备。

  他是吴四海,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1996年创办中国首播日语新闻电视节目《中日之桥》。他被公认为是沪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主持人,也是乒乓圈内令人称道的推动中日民间交流的大使。小小银球架起中日之桥,他说,人一定要有点兴趣爱好,才能支撑自己的事业、丰富自己的人生。

图说:吴四海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一张乒乓桌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吴四海连续35年占据着乒乓球比赛冠军宝座。不仅节目主持好获“全国金话筒奖”,球也打得好。

  吴四海的乒乓情缘起于儿时。他的父亲是复旦大学生物学教授,从小在复旦校园里长大的吴四海,跟着工会乒乓队的教授伯伯们每天轮流去乒乓房占位子,慢慢就爱上了。

  看儿子对乒乓球极为喜爱,一年级起,父亲便将其送到杨浦区少体校。每天放学后换3趟车去体校,当时累到什么程度呢?“训练结束后,当我从3路电车上下来时,姐姐已经等在那里,每天背我回家,因为我实在走不动了。”

  吴四海进行专业乒乓训练直到十四五岁才彻底放弃,“十四五岁是个分水岭,那个时候还没打出来的话,走专业道路就基本没戏了。”吴四海清楚记得,那一天,父亲无奈地说:“别想了,世界冠军梦破灭了,你还是好好读书吧。”

图说:吴四海

  与乒乓专业运动员无缘,但儿时的训练却让吴四海找到了一生爱好。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成年后的吴四海云游四海,但无论走到哪里,乒乓拍总是压箱底的宝贝。

  今年59岁的吴四海说,很憧憬自己的60岁。“因为到那时,我就可以参加世界元老乒乓赛了。小时候我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但60岁我依然可以站上世界舞台,如果没能夺冠,那还有70岁组、75岁组,甚至到了80岁,我或许还能实现这个梦想。”


一支乒乓队


  吴四海的乒乓少年时代,还有个地方不可不提——空四军大院。当时,一位名叫金大陆的乒乓球狂热爱好者在空四军大院,将吴四海和其他一批有点底子的孩子集结起来,义务教他们打球。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小段时光,日后竟成就了一场“半生缘”。

  2018年,为了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赛,吴四海召集了50年前在空四军大院一起训练的小伙伴们左华荣、吕建国、顾国庆、曹晶、邵佳波,队员齐了,还缺一个教练,通过公安局,吴四海终于联系上了金大陆,他的身份,已是上海社科院教授。

  风雨半世纪,归来是少年。重聚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舞台上,他们取名为“四海少年队”,身着鲜艳的红色T恤,正面一个大大的“囍”字,背面是一张儿时的全家福,写着“我们从小在一起”。吴四海在队服上写下“一生乒乓”。从此,“四海少年队”成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常客。

图说:吴四海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比赛中

  乒乓桌上,吴四海有个直拍反面发球的“撒手锏”。那球特别转,只要发球姿势一摆好,对手往往就在那里有些发怵。“乒乓球比赛规则改变后,我觉得11分最关键的是发球,如果对方抵挡不住我的发球,我就首先能保证赢两分。”谈起那个特别转的发球,吴四海颇为得意。

  神奇的是,这个绝招却是吴四海在梦里发明的。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自己发球,“那球很厉害。”半梦半醒中,他躺在床上不停挥动双手,一不小心还敲到了妻子身上。于是,他干脆起身去客厅里,摆开球台,琢磨梦里那个发球。从凌晨2点一直练到5点,成了!于是一个电话把球友崔伯琮叫到家里来,天还没亮,就帮他实战演练。吴四海说:“我给这个发球取了个名字——直拍反面发球。”

  凭借这个发球,吴四海在2019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上“大杀四方”。吴四海说,这个发球,已经成为自己打球的符号。在当年的单打项目中,他还收获了个人最好成绩第三名。

  去年,吴四海同金大陆合著《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一书,记录中国从乒乓外交开始的出自上海的世界冠军。两位业余乒乓界的高手合著此书,得到了包括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内的乒坛老前辈的认可。

图说:吴四海收获的奖牌


一座友谊桥


  1996年,日语新闻电视节目《中日之桥》首播,吴四海任制片人、主持人。在制作日语节目的过程中,他往往将乒乓文化注入进去。

  大学毕业后,吴四海毛遂自荐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1987年,吴四海公派至读卖电视台学习,随后他又考入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课程。

  在一次学校的比赛中,吴四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一次拿出了那块陪伴左右的乒乓拍,没想到一路打进半决赛,令学校乒乓队的日本学生们大吃一惊。副校长看到后,把他拉到一边悄悄说:“我们愿意给你提供奖学金,这比赛手下留情啊,别打到决赛了。”

图说:吴四海

  2014年,中日之桥特辑《中日乒乓缘》来到了东京世乒赛现场。徐寅生、邓亚萍、曹燕华和唐薇依四名乒乓球名宿,同乒乓爱好者们一起为中国队加油。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正是吴四海。随后,“中日之桥乒乓团”前往名古屋,前亚乒联主席后藤淳迎接老友徐寅生和中国一行客人。1971年,后藤淳的父亲后藤甲二先生专程来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世乒赛。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中国乒乓球队在两届未参加比赛后“复出”,最后中日两国乒乓队分获男女团体冠军。

  小小银球凝聚中日情缘悠长,乒乓“少年”吴四海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使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

记者手记|人生的三轮车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除了乒乓,吴四海还写得一手好字。

  去年,吴四海翻译并出版了“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论语与算盘》,并拍摄成8集纪录片,临近退休之际,他又实现了一个梦想,终于自编自导了。赠与本报记者此书时,他在“不字斋”里用小楷寄语签名,印章刻为“情不字尽”。同时,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用小楷抄完《论语》,整整九卷长轴。

  乒乓也好、写字也好,都是吴四海的业余爱好,反过来支撑着他的主业——中日交流。

  吴四海说,人的一生,就像有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一个轮子是事业,另一个轮子是业余爱好,带动着你前行。如果是独轮车,那一定会很累。而在他这里,自行车变成了三轮车——书法和乒乓是后两轮,推动着他中日交流事业一路前行。(陶邢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