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戏曲走出剧场融入生活,梨园之美处处绽放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作者:赵玥     编辑:沈毓烨     2018-09-03 13:14 | |

脱下校服和便服,画上油彩穿上戏服,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因为各戏曲院团开设的普及课堂而有了一方学习和展示的舞台。昨天下午,上海京剧院开班已10年的普及推广课程“京剧跟我学”迎来了第20期结业汇报演出,这场演出不仅破了开课以来最多人次参与的纪录,还首次有了外国学员的身影。戏曲不再只是留存于舞台和影像里的表演艺术,而成了人人皆可亲近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说:“京剧跟我学”第 20 期结业汇报演出 主办方供图

虽说是零门槛的戏曲普及课程,但想要报名成功,手速可一定要快。这期“京剧跟我学”共有一千多人报名,首次报名者占了近8成,名额在信息发布后的48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上海京剧院还不得不增开了1个少儿旦角班和1个京胡零基础班,仍然供不应求,不少报名者只能被顺延至下一期课程。

而在上海沪剧院开办的沪语训练营里,每到周末,大厅里都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等候孩子上课的家长,这个成立4年的平台几乎都是靠口口相传实现了如今的火爆场面。想送孩子学沪语感受沪剧文化,可没有拼手速那么容易了,小朋友们先要参加一堂免费的体验课,说是体验课,实则是面试课。沪剧院的青年演员会教孩子们说上海童谣,和小朋友互动,现场会有工作人员记录考察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力和嗓音条件等等,只有综合得分较高者才能接到入选通知,每80组家庭里大概只有10至15组家庭能入选沪语训练营。

图说:“京剧跟我学”第 20 期结业汇报演出 主办方供图

沪语训练营的墙上,挂满了小学员与沪语、沪剧结缘的故事,有些是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沪剧,有些纯粹是因为不会说上海话被家长送来集训,上过几次课之后不仅愿意张嘴说沪语了,还愿意在家反复练习沪剧唱段,无论是自信心还是个人综合素质都有了较大提升。体验课现场,一位非沪籍妈妈表示,沪语就像一把钥匙,希望孩子可以借此融入在上海的学习生活,更好地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

图说:外滩·中央昆曲雅音会 主办方供图

除了吸引市民走入课堂,院团们也在制造各种各样的偶遇机会。今年夏天,上海昆剧团推出的首季外滩·中央昆曲雅音会就为游客和市民在商圈里开辟了一处戏台,《牡丹亭》《长生殿》《红梨记》等经典昆曲选段轮番上演,让更多人对昆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上海评弹团的3名演员吴新伯、黄海华、陆锦花则组成了“60”、“70”、“80”后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来到静安区和闵行区的爱心暑托班给孩子们送上了一顿文化爱心餐。孩子们不仅可以从《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评话故事里了解评弹的表演技法,还看到摸到了演员们的演出服和琵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剧场之外,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正愈发成为点缀生活的一抹亮色......(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马上评丨人人可亲近

文化普及,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命题。由普至及,可观赏,可触摸;要亲近,要走心。一位家长说得好:传统文化,更要给孩子一个亲近的理由。

文化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然后成为一种修养。年轻人好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生情,就是让他们动起来。

欣喜地看到,扮演传播者的剧团、策展人、设计师,有了这层认识,动了不少脑筋,从受众的角度,给他们一个邂逅的机会,而后,日久生情,长相厮守。

图说:“京剧跟我学”第20期结业汇报演出 主办方供图

上海昆剧团为吸引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周末的公益场先演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兴路二楼的演出厅里,赢得满堂的喝彩,留下满心的牵挂。“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非遗跨界设计师借生活中常用的搪瓷杯,将古拙的苗绣纹样推而广之。于是,孩子每日学习之余,有了“咿咿呀呀”的练嗓,多了点点滴滴的熏陶。

社会的进步,带来学科知识分工细化,人对文化的美感官能往往被忽略,席勒为此主张“审美教育”。活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更讲究创意和渠道。因此,要为沪上的文化从业者竖大拇指,他们担起这份责任,将心比心,正摸索出一条新路,让上海的“老底子”真正印入市民心底。(金雷)

记者手记丨戏曲普及如“扩容”?

无论是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推出的“京昆跟我学”,还是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每逢开课季,报名数据总是连连攀升。振奋人心的同时,有限的学员人数和紧张的教室不得不将大部分报名者挡在了门外,供不应求的现状如何破解?

图说:外滩·中央昆曲雅音会 主办方供图

目前戏曲院团里并没有专职做普及课程培训的老师,大多由团里的中青年演员带队指导,今年“京剧跟我学”开出了18个班,招了近300个学员,一个老师最多的要带3个班,即便一周只上一次课,算上其他进学校、进社区等普及和演出的任务,工作强度实在不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目前的学员人数已经趋于饱和。沪语训练营也有相似情况,今年开出的25个班一下子招了347名学员在读,负责人表示明年应该也就是维持在这个人数,不会再扩大招生。

上海京剧院正在对岳阳路的京剧传习馆进行修缮,预计明年3月完工后就会将“京剧跟我学”的课堂搬到那里,与现在位于天钥桥路的表演空间进行功能区分。空间的问题不难解决,但老师们分身乏术,师资力量上亟待扩充。

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其实,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每年专业戏剧戏曲院校都会培养大量学生,他们并不能全部进入戏曲院团工作,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供大于求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而被迫转行。如果能对这批人进行一些公共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加上他们原来积累的专业戏曲功底,完全可以胜任戏曲推广普及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触类旁通培养成社区医生一样的全剧种戏曲老师,这对学员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目前,上海京剧院已经在与市群艺馆洽谈合作,也许不久的将来,专业院团对接上社会资源,市民们不需要摩拳擦掌抢名额,就能顺利选到心仪的课程。(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