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沪剧人永远是年轻!从八年磨一剑的《敦煌女儿》说起……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江妍     2019-04-13 12:39 | |

昨日,“扎根人民  守正创新——上海沪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在沪举行。会上,中国戏曲学会授予上海沪剧院以“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称号。接过这一金光璀璨的奖牌和沉甸甸的证书,院长茅善玉感慨:“诞生在田间山头、自‘本滩’和‘申曲’发展而来的沪剧,之所以能保持勃勃生机,只因它的发展始终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并肩前行。”

微信图片_20190413114531.jpg

图说: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奖 官方图

从红色经典《红灯记》到谁都能哼上几句的《芦荡火种》《星星之火》;从取材自曹禺同名话剧的沪剧《雷雨》到挑战宏大历史题材的《邓世昌》;乃至八年磨一剑、方才出炉就收获诸多奖项的《敦煌女儿》……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品牌,始终紧贴时代脉搏,致力于现实题材的开掘和创作,而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也本着“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的初衷推出一部又一部匠心之作。


工匠精神


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艺术触觉敏锐的茅善玉当即瞄准这位坚守大漠半辈子的“上海女儿”的非凡事迹,次年便全面筹备启动沪剧《敦煌女儿》的创作。2018年5月23日,磨砺8年的《敦煌女儿》亮相,东方艺术中心千人剧场座无虚席。

敦煌女儿-沈刚.jpg

图说:《敦煌女儿》剧照 官方图

去年年底,樊锦诗被评为中央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之一。有人说茅善玉幸运,居然能抓到这样的热门题材;也有人说她眼光独到,提前“预知”了先锋典型。而唯有茅善玉自己明白,为了这个从上海走向大漠,孤身一人坚守敦煌保护抢救文物大半辈子的“上海女儿”,她付出了怎样的坚持。

剧中,茅善玉将樊锦诗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生动还原,从二十多岁初到敦煌的踌躇满志,演到两鬓斑白岁月的风霜染上眼角眉梢……两个多小时里一个人撑满全场,仅唱词就有260多句,换装的时间最短不过十几秒。茅善玉就这样由表及里再由内到外将自己硬生生从“小家碧玉”蜕变为坚守沙漠捍卫文物的勇士。

敦煌女儿2-沈刚_副本.jpg

图说:《敦煌女儿》剧照 官方图

舞台上展现的一切是看得见的努力,还有更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时所付出的看不见的努力。八年间,剧组主创六赴敦煌,第一次踏足大漠沙尘,茅善玉就崴了脚,严重的韧带撕裂。都说伤筋动骨100天,她哪能等得了这许多时间,脚略能沾地便又投入排练,最终落下了习惯性扭伤的毛病。2017年赴敦煌“深扎”,茅善玉又被毒蝎子蜇伤,在大漠生活了50年的樊锦诗都没经历过,上海的医生专家们也对这种“罕见状况”束手无策。

所幸,这些磨难最终一一融入茅善玉的骨血,化为台上催人泪下的“樊锦诗”。体会了敦煌人的不易,才更明白“匠心”二字的含义,也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让这部剧深深打动了台下观众,就连樊锦诗的小孙子都在后台抱着茅善玉喊奶奶。去年年底,沪剧《敦煌女儿》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5月30日、31日,该剧还将作为上海市推荐参评文华大奖的3部剧目之一献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茅善玉在排练.png

图说:茅善玉在排练《敦煌女儿》 官方图


本土品牌


沪剧是上海的本土文化品牌,紧贴时代脉搏、植根城市气韵,故而始终保留着时尚和海派的特质,永远年轻又充满活力。“我们沪剧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在国家每一个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沪剧都不会缺位。”于茅善玉而言,“不缺位”不只是当代沪剧人的追求,更是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光荣传统。不论是早先的《鸡毛飞上天》《王孝和》,还是如今的《一号机密》《邓世昌》《回望》等,都鲜明体现了“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的精神。

节奏明快、长于叙事的沪剧,一开始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特色。早年间,大量的时装剧、时事剧,都从社会新闻、现代小说中捕捉题材,如取材于巴金同名小说的沪剧《家》、取材于根据赵树理小说《登记》改编的《罗汉钱》等。

之后,沪剧还积极地向话剧、歌剧等姐妹艺术汲取养料。如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的同名沪剧,如取材于曹禺同名话剧的《雷雨》《日出》都堪称经典。

微信图片_20190413114541_副本.jpg

图说:上海沪剧院获得的证书和奖牌 官方图

昨日,与会专家纷纷谈到,沪剧之所以年轻,正是秉承了上海这座城市包容兼并的精神。而茅善玉也强调,沪剧孕育自这座城市,它的成长和这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汲取城市气韵精华而生,自然也要反哺这座城市。如今上海沪剧院的演出不仅遍布市区文化高地,也辐射郊区基层。更因其善于捕捉贴近时代民生的选题,敢于在重大时间节点发声、为时代立传,这些鼓舞人心、讴歌时代的好作品,也让上海“乡音”能跨出本土,获得全国瞩目。沪剧《敦煌女儿》自去年5月23日首演以来,进剧场、走社区、下基层、到高校,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而此前,该剧还曾登上北大的舞台,赢得了包括清华、北大等十多所高校年轻观众的认可。(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