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十三年磨一剑,百年历史建筑如何在创新中重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吴旭颖     2019-11-03 13:22 | |

  整修一新的圆明园路,就像一本厚重的旧书被拂去了尘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就此展开。现在,行至圆明园路上步行至北京东路拐角处,可以看到原美丰洋行的所在地——一栋安妮女王风格式的红砖楼已经被建筑施工的保护衣包裹了许久。有心的路人会发现,原本建筑仅有的三层楼高,背后慢慢地长出了60米高的14层大楼,线条硬朗简洁的整体轮廓,使之犹如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默默支撑着沿街秀丽的廊柱和充满了巴洛克砖雕细节的墙面。据透露,明年年初,这栋始建于1897年的百年建筑,经过前后十三年的修缮方案反复论证、调整修复,终于就要投入使用,入驻其中的,有金融机构,也会有公共文化空间。

图说:原美丰洋行大楼 官方图

  这是整个洛克外滩源地区最后、最艰难、历时最久修复改建的一栋大楼,却是上海首次使用新旧相融合的改建模式。在老建筑上加建新建筑的复杂性,使工程在不断地寻找与百年前的红砖近似的建材、如何才能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形象保持和谐、将摇摇欲坠的墙面撑住又拓展使用空间的力学研究,等等细致而繁复的问题上,令洛克外滩源斟酌多年。最近一次的原美丰洋行大楼历史风貌现场讨论会议,新民晚报记者在受邀之列。

图说:美丰洋行大楼背后“长”出了60米高的14层大楼 官方图


过去:安妮女王风格


  原美丰洋行大楼地处外滩源一期的中心位置,“外滩源”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始终与一个半世纪来上海的繁华沧桑紧紧相连。美丰洋行是圆明园路一带建成的较早的洋行之一,与中实大楼毗邻。建筑原为三层砖木结构,后又加建一层。外墙材料使用红砖,在弧形的窗楣上方有浅灰色的砖雕,檐口上有三个略带巴洛克风格的弧形山花,带着涡卷元素,连绵的廊柱好像在等待佳人穿过似的衣香鬓影,这种安妮女王式风格是外滩源历经早期开发的明证。

  历史资料显示,原美丰洋行大楼建成后曾经有多家洋行、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入驻。百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内部楼板及楼梯损毁严重、屋面塌陷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楼开始空置,因无人维护而损坏加剧。除外墙基本保存完整外,内部空间已不能正常使用。


图说:大楼局部细节 官方图

现在:新旧叠加历史留痕


  2006年,改建工程启动,如何将残留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合的保护开发模式,逐渐在讨论中成为发展方洛克外滩源的重点考量。

  修缮团队中,满头白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介绍,以技术手段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外墙脱离原结构体,再与新建筑相结合成为其外围护墙的一部分的建造模式。此过程也被称作“结构换胆”。原美丰洋行现在保留三层砖木结构的清水花饰外墙,在其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贴邻建造60 米高且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这种创新的处理手法在上海尚属首例。“设计到实践的过程可谓一次漫长而艰难的跋涉。”

  要知道,如果把原来残存的两面墙拆掉,原地重建一个新建筑,造价将远远低于新旧交融的模式,但只剩下了新建筑的意义,和历史的关系就不见了,建筑的价值也迥然相异。面对推倒重建之后的新建筑,我们的情感将如何连接上城市的文脉?

图说:大楼局部细节 官方图

未来:和谐属于历史街区


  负责建筑设计的英国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同样新旧结合的建筑改造模式,在欧洲并不少见,比如汉堡易北音乐厅经过改造后就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但是,在上海却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创。“百年老建筑要支撑一个庞大的新建筑,那是不可能的,一定需要一个新的结构体系,需要支护,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最重要的,解决新旧两个建筑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互动的关系,也可以是对比的关系,由此,才能体现出城市建筑的独特性。不仅仅与原建筑和谐,更重要的是与历史街区的和谐。”郑时龄说。

  为了解决新建筑的外观,经过多轮专家咨询会的讨论,最后采用了陶土砖外立面装饰系统的方案,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洋告诉记者,“既延续了老建筑外立面的清水砖墙的外观效果,也维护了外滩源历史文化风貌的原汁原味。”

这种新旧结合的方式,尊重了原有城市和空间的比例关系,上海市历史建筑修缮专家沈晓明认为,从历史的脚印上非常和谐的生长出来的建筑,为城市街区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步崭露真容的原美丰洋行大楼站立在街角,笔直又带着谦逊之态步步后退的外部线条,犹如一面张满了风的红帆。它更像上海历史与未来的一个连接点,新与旧在此结合,让走过的人看到历史在此层层叠加的痕迹,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活化,才是一种真正的创新。(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尊重每一栋建筑


  在当今大规模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隔断城市的文脉为代价,应该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历史建筑的残余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上海的保护观念从“拆、改、留”到“留、改、拆”,采用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创新工作方法。尊重每个改造案例的独特性,尊重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风貌环境,以便延续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面貌有序、有价值的新陈代谢。

  原美丰洋行大楼,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也是一个未来的立足点。(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