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新华路上多出来的黄包车和简易凉亭,是艺术也是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陆玮鑫     2021-10-05 09:23 | |

新华路上充满老上海风情

  国庆期间的新华路,街角的绿化丛边、上街沿的梧桐树下,悄无声息地多出了一些“艺术作品”,十几辆黄包车、一个木制凉亭……它们仿佛很久以前就伫立在此,等待路人与居民入座,又好像是方才被镶嵌在社区里,与街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些都是第四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华社区“细胞计划”先期已经开始的作品。

  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策展团队以“艺术介入社区”为核心理念,区别传统的公共艺术以视觉性、物质性呈现作品,强调艺术与生活、社区、人群之间的关系,通过策展团队带领6-7组艺术群体深入社区、创造独一无二的作品,并深度探讨现代城市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打造新型社区生活。

黄包车:“新华路”的多种记忆


  从定西路口到淮海西路口这一段新华路上,零星散布着黄包车,住在附近弄堂的的张阿婆告诉记者:“这就像老上海街道上跑的车啊。”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笔直的拉杆被艺术家改装成了弧线,黄包车通体黑色,背后刷上了醒目的白字“寻找新华路”——这个艺术项目的名称。转到黄包车的正面,“寻找新华路”项目的初衷——“您的家乡是否也有一条路叫做‘新华路’?希望您能告诉我它所在的具体位置。

人力车

  “寻找新华路”项目具体的艺术呈现方式,就是沿街摆放人力车,从定西路到淮海西路口,一共有20辆黄包车,出于安全考虑,车轮被锁链锁住,但仍可以略作移动,作为路人坐下小憩之所,更合适拍照。可能因为靠近上海影城,黄包车的影视剧道具色彩更浓烈一些的原因,附近几辆车吸引人们驻足拍照的概率相对大一些,一个在附近餐厅吃完午饭的大家庭从孩子到老人,轮番坐上车拍照留念。

  有一对从武康路一路步行到此的摄影爱好者夫妇举起相机对着黄包车各个角度地拍了许久,却并没有上车尝试一下,妻子伏阿姨说,新华路上有很多西式建筑,还有“外国弄堂”,他们一路走一路拍,感觉一辆辆路边停泊的黄包车,一点儿也不突兀,倒像拉车人临时走开一般。

人力车成别样风景

  “寻找新华路”的创作者艺术家李怒认为,人力车最早出现在申城,是上海风情难以磨灭的经典。人力车代表的是老上海的十五分钟城市生活圈,它提醒人们去注意新上海的十五分钟城市生活圈——这种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证据。“我们不仅把人力车送进博物馆,而是要把博物馆开进人民的生活圈,变成一个‘移动的博物馆’。通过在上海的外地人,进一步寻找全国各地现实存在的‘新华路’道路名,扩大‘寻找新华路’的创作范围,激发全国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的高涨热情。”

凉亭:今天我们以何种形式相遇


  在新华路和香华桥路交接处,简单的木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白色隔水布,支起了一个简易的休憩亭,这件名为“在时间里相遇”的作品,由装置材料和现场工作坊两个部分构成。艺术家杨方伟用象征时间的材料,构建了一个空间,通过邀请观众到这个空间来玩“时间胶嚢”的游戏,拓展参与者对时间感知的角度。

简易凉亭

  杨方伟设定了两组词语,一组指向时间“那一年”“下雨天”“那个清晨”等,另一组指向情绪和地点“焦虑”“恐惧”“公园”“十字路口”等,共同构成语言游戏的基本框架。参与者根据抽到的词条,描述指向情景中的经历记忆,这些信息被记录下来成为游戏文本。艺术家把故事、文字、和图表信息整理出来,用信息设计的方式,对应到图表里相应的位置,制作成一册“微型小说”,放置于凉亭的屋顶上。有人在“恐惧”的字样旁写“第一次打拳击比赛,比赛前一小时很恐惧,在想挨打会不会很疼,然后听到主持人喊我的名字,那一刻恐惧没了。”“焦虑”旁的故事是这样的“我妈胆结石送到医院,老人94岁了,忍不住疼痛。这个过程作为儿子很焦虑。但我妈17岁就出来当兵了,身体好,意志力强,挺过来了。”

  路过的人,都有见怪不怪的表情,几乎无人会为这个凉亭驻足,只有两个从毗邻的酷感咖啡馆出来的游客,落座于凉亭底下的长凳上,啜饮着咖啡,悠闲散漫地消磨着下午的时光,却毫无举头望向屋顶小说的意思。其实,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存在的方式——一种互不打扰的默默的存在,自然无比。(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 不打扰


  当下的上海从来不缺乏国际一流的艺术空间与资源,每天在这座城市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高水准艺术展览层出不穷。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就是要打开美术馆的白盒子,让艺术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居民圈,如细胞一样自然生长。

市民在人力车旁拍照留念

  15分钟能干什么事?走一公里街道,还是喝一杯咖啡?2016年起,上海就从市民最为熟悉的社区出发,在老旧小区探索开展了社区空间微更新,唤醒市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自我意识,并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步行15分钟以内的空间范围,可以基本满足人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所以才形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

  艺术本来就是带给人幸福感的事物,如何将它更好地融入已十分有限的社区空间中?

  也许,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方式。(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