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科技带着音乐“飞”,中国诗词来了一场“环球之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21-10-15 10:53 | |

用杜比全景声技术录制的唱片,能带来怎样的听觉体验?有人说“就像坐回到了音乐会的现场。”也有人说:“从此孟浩然的那句‘松月深夜凉,风泉满清听’有了崭新画面。”

昨日,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相关活动,环球音乐中国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杜比影院举办音乐分享会暨文化论坛。众多古典乐爱好者及乐评人在杜比影院,现场体验了古典音乐厂牌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的唱片《大地之歌》中的两支音乐——马勒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第六乐章:告别(节选)以及叶小纲《大地之歌》第六乐章: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送别。

图说:《大地之歌》专辑分享会昨天举行 官方图

科技为音乐插上翅膀


《大地之歌》写于马勒晚年时期,在经历了长女的死亡和一场出于政治动机的反犹主义运动之后,马勒不得不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职务,接着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这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原因。因而音乐中充满着低沉、萧瑟的意味。

尽管执棒上交演绎了两部《大地之歌》并录制了这张专辑,但余隆也是首次在杜比全景声中回到中国诗词所描述的天地之中。他感慨:“科技赋予音乐更多色彩,‘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那种浩渺意境让人感受更深刻。”

而现场聆听“告别”中米歇尔·德扬对马勒《大地之歌》“告别”一章的诠释,能清晰地听到她内心的挣扎,竖琴和钢片琴清晰可辨,娓娓道出作曲家对人生的感悟,而那份沉郁和滞闷也更具层次感。

相比而言,叶小纲的《大地之歌》没有那么颓唐,更为激昂一些。如果说马勒的《大地之歌》是入世的,是阅尽人生后的悲凉;那么叶小纲的《大地之歌》则是出世的,带着几分“看透”的洒脱,“他对中国诗词的理解更东方,更能以留白来铺陈意境。”余隆说。

图说:活动现场 官方图

中国诗词的“环球之旅”


中国的唐诗最早被翻译为法语“远销”国外,后又被从法语翻译成德语。1908年,马勒从被两度翻译的中国唐诗里找到了慰藉,选择了七首诗(李白、孟浩然等创作),为两位歌唱家和管弦乐队创作了《大地之歌》。音乐涵盖了从醉酒的享乐主义到平静接受死亡的各种情绪,获得自然总会万象更新的领悟。   

叶小纲熟悉中国古典文学,他重新编排了文本顺序,并在他的《大地之歌》中表达出更为乐观的情绪。这部作品写于2005年,几乎是在马勒去世一个世纪之后。叶小纲说:“在我看来,马勒的音乐充满了幻灭感,但我的作品表达了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雄心壮志。”

从1908年到2005年,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诗词在东西方两代作曲家的助力下完成了一场“环球之旅”。 东西方不同视角的解读,为中国诗词在音乐中提供更多展现空间。两位作曲家跨越时空的“同题创作”,丰富了诗词的斑斓意象,也让博大精深、璀璨无比的中国诗词通过音乐语言被世界更多人所认识、所喜爱。

余隆坦言,两部《大地之歌》被录制在同一专辑,能让人看到东西方作曲家对中国诗词的不同解读、对情感的不同处理,也能加深东西方的交流和共情,让东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从对方角度看世界。(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