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这群来自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客人,被上博奇妙夜的中国文化迷住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21-10-19 11:01 | |

昨晚的上海博物馆奇妙夜,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是从下午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径直来博物馆参观的海内外客人。流连在“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厅里、面对中国古代青铜馆展陈的文物,嘉宾被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迷住了。

图说:中国学论坛嘉宾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万年长春”展览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创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馆藏青铜器自二里头文化至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其中还有许多是流传有序、名扬海内外的重器。导览人员重点向嘉宾们介绍了夏代晚期束腰爵、商代晚期小臣系卣、春秋早期变形蟠龙纹鼎、春秋晚期牺尊、西汉八牛贮贝器等代表性器物。

来自肯尼亚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博士生和研究员秦肯对展出的“蛟龙垂鳞纹鼎”十分有兴趣,他说,在他的故乡肯尼亚,也有5种动物跟中国的龙一样重要并得到人们的敬重,分别是狮子、长颈鹿、犀牛、大象和猎豹:“青铜器显示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看得出中国保存文明、传播文化的巨大力量!”

此番“博物馆奇妙夜”不仅有视觉的享受,还注重听觉的融合,每参观一段,就有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在相应的画作面前演奏。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拥有一个中国化的诗意的名字,她是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当上海民乐团的两位演奏家身着汉服以萧和箜篌奏响《春江花月夜》时,明竺目不转睛地为旋律与面前的表演所陶醉。“我喜欢中国的传统音乐,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这样的剧场尤其特别,因为是在博物馆场所中,保留了大量文明的产物,在文物的包围下,好像我也处于一个数百年前的空间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空间内听音乐,这个经历太美妙了也太独特了。”

旋律节奏更为激越的筝独奏《墨戏》在清代沈荃的书法作品《楷书陆树声燕居课轴》前响起,明竺十分好奇地询问上海民乐团的演奏家:“你弹这个弹了多久?”当得知这位年轻的演奏员已经有20余年的演出经验时,她露出了万分惊讶的神色。

秦肯对中阮《酒狂》演奏的理解十分有趣,他认为,这样强烈的节奏好似他所熟悉的西方爵士乐,听了令人振奋,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有聆听者相通的感受。他不由感叹:“要更多用民间的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