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液态”里藏着的这些秘密,你都知道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陆玮鑫     2021-10-20 18:30 | |

展厅内景

  眼下的时代,一切都充满着变量。在临港当代美术馆推出的大型群展“液态——2021上海当代艺术展”上,方凯、冯且、石至莹、史怡然、刘建华、朱玺等当代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手段,对“液态”进行多元化、立体性的阐释。

  策展人傅军认为,液态的特征是流动性、可变性和非固定化。液态的流动能力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事物。是对临港的形象比喻,还是对不断建构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一种深刻体悟。

  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社会现实和可塑性极强的海滨城市,当代艺术如何来回应时代关切和地域特性?

参观者在作品前驻足

  徐跋骋的新媒体作品《潮汐》借助现代科技,营造出大海潮汐时的自然景观;沈烈毅的作品《行月》,利用固体亚克力材料打磨出的镜面反光效果,表现水的波光潋滟;他的另一件作品《舍》,则通过手的温度将硬币溶化成液体,既有很强的互动和参与性,更有美好的象征寓意;石至莹的《海浪》通过简练纯粹的绘画语言,与书写性的笔法结合,勾勒出海浪的无常与空灵。

  液态,也可以是一种意象上的解释。刘建华的作品《会呼吸的风景》,乍看像一幅绘画作品,仔细一看却是陶瓷,“会呼吸的风景”这个富有诗意的标题,将原本固态化的作品动态化,使静止的空间产生出流动的气息,这是对“液态”内涵上的拓展。赵舒燕把生命看作是一种“呼吸”,她的作品《呼吸者肖像》由此应运而生。“液态”还能被引申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与流转,参展作品《徐渭的夏天》,便表达了漆澜对徐渭身上的叛逆与困顿、纠结与激情产生的深度共鸣。(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