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上海进入艺术时间,本土艺术家光芒闪耀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吴旭颖     2021-11-07 11:32 | |

一进入11月,上海密集开幕的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展览如绚烂的烟花般照亮了这座城市,即将在11月11日开启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11月3日至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进行的第七届影像上海艺博会、外滩源壹号正在进行的DESIGN MIAMI等等,高古轩、佩斯画廊等等国外知名画廊云集,参展的国际艺术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从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到达明·赫斯特,以及一时间风头无二又遭到不断质疑的NFT“艺术品”。

而疫情的变化和复杂性让国内画廊在这些艺博会上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亮眼的机遇,相比较去年,影像上海艺博会上国内画廊的数量增幅达到了15%,西岸艺博会参展的80家画廊中中国画廊达到了60家。本土画廊、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光芒一样光彩夺目,中国艺术家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艺术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图说:第八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海报 官方图(下同)

自己的面貌


以参加了数届西岸艺博会的艺博画廊为例,成立二十多年来麾下中国艺术家包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闻名的尚扬、罗中立、何多苓,当代艺术市场明星周春芽、方力钧,上海当代艺术家薛松,新一代抽象艺术家王一等等,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生态从中生代到新生代一个比较完整的切片。

出生于1942年的尚扬此番展出的《董其昌计划》是他多年研琢的厚积薄发之作。1980年,罗中立的名字一夜之间因为《父亲》这幅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超级写实作品被大众知晓,《父亲》这张油画作品也从此被载入美术史史册。年轻时体味到的大巴山的农民生活又为何多苓提供了创作源泉,这次展出的《喝水系列》描绘出农村的男女以及充满纯朴欲望的精神状态,成熟、快乐,田园而牧歌,这些特征是通过画中的人物及其动态、表现时节的田间风景以及金黄色的空气呈现出来的。何多苓的艺术具有诗意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而他不拘泥于成功的风格,不断有新作问世,画风悄悄地变化。近几年来的作品,又回到了他1980年代对文学性和诗意的追求,但比1980年代更加复杂。

当代艺术的概念开放又模糊,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星光璀璨的西岸艺博会上,以自己的艺术语汇基于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创作带来了自己的面貌。

图说:西岸美术馆

城市的记忆


在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则有更多的本土艺术家、国内摄影师引发了关注,看展览,看的是当下,也看到了回忆。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摄影家刘香成,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共同策划展览“上海世纪:上海精神”,借助32位本土和国际摄影师的目光与创作,再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过往三十年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

出生在上海,在虹口区长大的青年视觉艺术家叶子乐个展《河滨肖像:一代人就是一个时代》引起了很多上海观众的共鸣,始建于1930年的河滨大楼曾经是二战时期许多犹太人到上海避难的第一站临时家园,也是苏州河最早的滨水景观公寓。2021年,叶子乐买下了其中一套公寓,同时把镜头深入室内空间。大楼里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在这里安家、编织自己的家园。照片中手握一副好牌,笑容满面的姜奶奶在影像上海的开幕式上带来了自己的一众熟人。姜奶奶如今是河滨大楼里最资深的住户,她1939年出生在闸北,因妈妈给河滨大楼里一家英国人帮佣,5岁时便住进大楼,她在大楼中见证了日军投降、上海解放,至今仍记得河滨大楼作为解放上海战役中最后激战地之一的情形。

来自乌鲁木齐的画廊高台艺术中心带来了中国艺术家徐冠宇的作品,这位曾经获得2020年影像上海曝光奖的艺术家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暂时存在的家》,他在父母北京的家中巧妙地创作了错综复杂的分层摄影装置,打造了一个反叛少年的空间。传统的家庭空间被他用相册、广告、年少时期收集的报纸图片所覆盖,门廊和窗户都被照片所取代,窗户外好像是一幕不错的海景,但细看却发现“海景”上一道折痕,原来是一张贴在墙上的海景照片。眼花缭乱的视角让观看者好奇什么是真实的,什么又不是。完成拍摄之后,徐冠宇还必须抢在父母回家之前,把拍摄现场的“混乱”收拾干净,一切恢复到原状,以至于严厉的父母至今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的家曾经被如此地打扮过,自家孩子的创作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记者手记|独创语言


除了拍卖,艺术博览会是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社会影响力,也是接触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创作动态状态的最常态化的实体渠道和平台。艺术博览会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表现直接反映了创作的现状。

虽然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源泉是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生活是影响他们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好的艺术家的本分就是必须有能力把别人没说过的话,用一种别人没有使用过的语言说出来,在实验性美术探索为主导的当代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受到现实的刺激和传统的启示,创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现实关怀的艺术作品,这是撇开西方话语系统的积极行动。以香格纳画廊展出的梁绍基作品为例,梁绍基用蚕的生命历程为创作“材料”,以强调与自然的互动为特征,他的艺术与生物科学等跨学科领域发生着关联,养蚕产丝又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劳作,与中国传统的意象不可分割。

当代艺术如何跟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上海的艺术开放性,锻造上海艺术之都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