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寻宋江南|松江宋代方塔:历经千年仍傲然挺立,多少人在此穷千里目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江妍     2021-12-03 13:05 | |

>>>相关链接:新民晚报今起推出“寻宋江南”专栏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踏过一路落叶,来到松江方塔园,园中的北宋古塔高42.5米,历经千年风雨雷电傲然挺立。从方塔园的东门而入,不经意地一抬头,发现宏伟的歇山顶大门竟是用最普通的工字钢、角铁、钢管做成的,用现代建筑力学设计让最普通的柱子牢牢支撑起庞大的屋顶,既如此现代又这般传统,简朴写意,似与不远处的方塔默默呼应。曾经,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也是方塔园设计者的冯纪忠先生这样说过:“与古为新的古不是完全的宋,但精神是宋,我要让这种精神在全园流动。”

松江方塔园-李铭珅 DJI_04965623_副本.jpg

图说:松江方塔园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下同)


从宋起八次大修


  建筑是石头的时空,它们默默地展现历史。方塔这一建筑物,是砖木的时空,因为唐与宋的文化共同成就了方塔的高贵和秀美:塔的平面呈正方形,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为了秀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旧时,可层层登高。世世代代,有多少人在这里为了穷千里目,而更上一层楼?

  经历风雨,方塔曾被多番修葺。万历年间,方塔塔顶宝瓶为募款而修,高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乾隆三十五年和道光年间都有修葺。尤其至道光年间,开展更换塔刹等大修。

  辛亥革命后,塔的砖身出现裂缝,下层围廊全部毁坏,塔内各层木结构亦大多损坏,楼板扶梯仅剩一层。1973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方塔进行建塔以来的第八次大修。

方塔-李铭珅 DJI_05005624_副本.jpg

图说:方塔

  据介绍,1975年,方塔开工修缮,底层扶梯改为外扶梯结构,木结构按宋代做法,根据陈从周教授意见,参照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的寻杖式栏杆式样制作。塔檐四角下的风铃(惊鸟)原物缺失,由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风铃为实样,在修塔工地浇铸。塔刹已损的生铁铸件,委托松江县城北公社农机厂按原样铸造,修复每层塔檐上的角脊兽时,因没有实物依据,只能参照古代螭虎脊兽塑形并翻模烧制。塔檐的出檐比原尺寸有所加深。修缮所用木材分别为江西景德镇樟木、安徽黟县的青刚木及建杉100多立方米。苏州吴县陆墓砖窑厂定制了砖瓦。在大修中更换腐蚀的塔心木,用老式巴杆安装了重6吨的塔刹,补换相轮。恢复各层扶梯、楼板、平座、栏杆等,重建了围廊。大修历时4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松江方塔是全国古建筑修缮中的成功范例。

塔檐上-李铭珅 LWK_93855629_副本.jpg

图说:塔檐


仿佛入历史隧道


  方塔园中的建筑,不仅仅有方塔,此处本来是唐宋时松江府中心,县府、城隍庙与兴圣教寺所在地,唐代市河穿越而过。1978年起,冯纪忠接手了方塔园的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对冯纪忠先生颇有了解的范文兵认为,“他没有把传统的再造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纪念,他把建筑的现代性诠释成一种可以与古人对话并与现代的普通人生命相融合的绵长。园中所有植物不做人工造型,全园没有出现水泥地。”

  从方塔园的东门进入,便进入了冯纪忠设计的堑道,静谥幽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据在方塔园内工作了20年的高梅介绍,这条80米长的堑道是冯纪忠带着人用石块一块块垒起来的,大石块间的缝隙都经过了精心计算,保证其中不长出荒草。

甬道-李铭珅 LWK_93805628_副本.jpg

图说:走入堑道,仿佛进入历史的隧道

  冯纪中推崇的诗人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提出风景是“旷奥之理”:“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堑道正是冯纪忠对柳宗元“奥景”的实现。对于刚刚踏入方塔园的游客,景致不能让其一览无余。进入堑道,两壁弯折,远处似乎有隐隐约约的出口,一眼又望不见尽头。一旦走到堑道尽头,豁然开朗,正前方是雄伟的上海妈祖庙,而左前方是开阔的方塔广场。这种心理变化是风景感受的巧妙对比安排。整个堑道风光正合了冯纪忠喜欢的王安石一首诗:“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尽处,青山捧出梵王宫。”

方塔-李铭珅 LWK_94805634_副本.jpg

图说:高耸的方塔

  高梅介绍,设计师故意把堑道挖深,挖出的泥堆在了两旁,这样堑道高耸的壁墙与树木正好挡住园外的现代建筑。而渐渐变低的水平面正好设在堑道口,人们看到方塔时更觉峻拔。

  1978年,冯纪忠在《方塔园规划》一文中作过解释,塔院广场标高为3.5米,这是当地洪水水位的高度,也是冯纪忠为了要突出方塔的高耸,所能够下挖的最低限度。这类标高多是方塔园未建之前,松江古兴圣教寺和三公街的历史标高。冯纪忠以类似考古学家的敏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历史遗迹的历史定位,“放大”着这些历史遗存在空间范围上的影响力。

建筑设计显个性


  在设计方塔园时,冯纪忠做了严格的建筑考古工作,由此发现了一条唐代的市河,“市河进行了严格保护,河边的所有原始树木都予以保存。”高梅说。

  今天的我们还可以在方塔园泛舟畅游唐代市河,想象市河穿过集市、庙宇与坊街的场景。河上,安静地卧着一座南宋古石桥——望仙桥。游客依然可以轻轻走过,如同800年前一般。

望仙桥-李铭珅 LWK_94335630_副本.jpg

图说:望仙桥

  古建筑的美在于沧桑,所以能不修补,便不做修补。河边原有的一大片竹林,只建了一个赏竹亭。“钢结构,钢木结构,竹结构和石结构,延展了元宋明清木结构体系,机智表达了技术所特有的历史动感。”范文兵分析。

  方塔园的临水一隅,还有一个几乎不费任何费用建起的茅草亭“何陋轩”,轻巧又雄伟,成为中国现代建筑里程碑作品。“松江至嘉兴一带的农居多为庑殿顶,因此屋脊常作大幅度的弧线形状,何陋轩加入了歇山顶的元素,延续了当地文脉。”高梅特别提醒,“亭中承重的毛竹刷成了白色,交互的节点却刷成黑色隐去,这样整个结构就象飘动在空中。”

  冯纪忠还特别用旧红砖在亭边设计了数道弧墙。从早至晚,光影在东西弧墙上慢慢移动,水边的茶客在时间流逝中感受着这一变化。其中,饱含着建筑设计者的心思:“所有弧墙有各自的圆心,如同每个人以个性为中心,和而不同,宋的精神彰显个性。”

  范文兵告诉记者,“公园”其实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与强调私密性的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不同,私家园林只有在重要的特殊的日子才会对公众开放,“而方塔园不仅是一个新文人园林,因为其的开放性,也成为一个能与民同乐的公共空间。”(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何陋轩-李铭珅 LWK_95255636_副本.jpg

图说:何陋轩


>>>相关链接:修方塔时为何故意朝东南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