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在广场上,跳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味道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翔     作者:吴翔     编辑:吴旭颖     2020-11-15 21:07 | |

   “我们这支舞蹈的编导是来自《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员邓韵。”今天,这曲广场舞《弄堂烟云》在中山公园贝壳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事实上,通过这场“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展演暨曼舞长宁舞蹈艺术季”的舞台,可以看到如今的广场舞的“江湖”已经有了新变化,所有舞团跳的舞蹈都是原创舞蹈,而且越来越多像邓韵一样的专业的舞者,都愿意参与到广场的创作中来。

图说:展演现场 官方图

高手如云,“舞”术指导


   就拿这段《弄堂烟云》来说,不仅编导邓韵是这两年热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另一位编导解坊也曾是一名专业舞者,还曾拿下过代表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荷花奖”。他们的鼎力加盟让这段舞蹈韵味十足,与广场上常见的健身舞蹈不同,来自“上海小白鸽从心舞蹈团”的阿姨们用舞姿表现了弄堂女性的美,不仅有洗衣做饭的勤劳的美,也有上海弄堂女性对镜化妆的美……

   走进本次展览的后台,可以发现为众多广场舞大妈、爷叔编舞的编导们,大多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但他们编出的舞蹈还是受到了跨越年龄的欢迎。崇明文化馆舞蹈老师李新磊今年37岁,曾经做过十几年的专业舞蹈老师,去年来到崇明成为群文舞蹈老师。崇明区新河镇胖大嫂艺术团团员是一群50多岁的大嫂,“我们都是农村人,长得很胖,也想展示自己的风采!”队长王菊林乐观又坦率。这位城市来的青年人为她们创作的是展现她们日常生活的《丰收乐》,舞蹈以劳作丰收时的工具筛子为道具,大地为布、水稻为色,通过肢体运动展现农民们丰收的喜悦。他也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将曾经用“一、二、三”条来表示的知识点,都用拟人化的语言表达给大嫂们听。

图说:展演现场 官方图

   35岁的吴菁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舞蹈老师,今年才受聘于浦东陆家嘴海尚男舞团,这也是他第一次创编广场舞。他先深入了解了爷叔们的生活背景,团员们虽然现在大多数已退休,但年轻时他们有的是小学、中学同学或邻居,因为都喜欢舞蹈又聚集于工人文化馆、青年宫、农场小分队……舞蹈已成为他们大半辈子的梦想和乐趣。吴菁选择了激情时尚的主题,编了一个维、蒙、藏和鼓子秧歌的舞蹈串燒,旨在表现这群不服老的上海男人激情时尚的气质。

   杨浦区文化馆艺韵舞蹈团《花雨蝶》的编导由洋是一位自由舞蹈创作者,曾担任过东海舰队文工团副团长,他认为他的目标主要还是把艺术舞蹈的风格与广场舞的感觉进行融合与甄别,便于推广和传播,便于业余舞蹈爱好者模仿学习。在他认为,如果有一天出门,发现门口的广场舞大妈正在跳着他们编排的舞蹈,那就成功了。    

图说:展演现场 官方图

培养计划,“舞”出本色


   纵观本次展演,舞蹈团队展示了从14日决赛4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3个优秀作品及2个历年优秀作品,优秀团队将被选送参加2020年“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不过,主办方表示,现在市民舞蹈团队多,但是广场舞的审美和艺术方面普遍有待提升,供市民跳的舞蹈也不太多,广场舞在编创上亟待提升,主办方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广场舞的创编中来。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将开启上海市民广场舞三年培育计划,在未来几年中积累百部优秀舞蹈作品。大赛启动之时正值疫情爆发期,广场舞团队成员无法排舞,主办方打破历年来纯粹组织赛事的方式,将目光转向背后的创作提升,融合培训、辅导和展示,策划了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前几个月开展编创培训,巧用天时,首先邀请各地专家开展线上大师班培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小燕、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会主任委员曹锦杨、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周蓓等专家的参与,为广场舞团队的创作工作开阔思路。

   虽然如今参赛团队越来越重视赛事,投入也很多,但是主办方提倡广场舞大妈和爷叔们“本色出演”,“我们不提倡投入太多,不提倡服装道具过于豪华,希望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体会人民生活本来的精神面貌,拒绝‘过度包装’。我们最后还将大家的整体预算也列入大赛考核项。”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表示。(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马上评丨玩出腔调

   刚刚过去的周末,申城群众文化的舞台光彩夺目。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展演决出15部优秀作品,浦江戏曲节涌现6岁的小明星。而且,站在台上唱的、跳的,都有模有样,颇具专业素养。
  专业,首先是源于坚持。浦江戏曲节原名浦江沪剧节,自诞生之日起,就依托沪剧的深厚群众基础走向全市,连续7年举办下来,不仅拓展了参赛选手的年龄层,而且通过“训、赛、秀”的方式,营造更接近专业水准的戏曲交流平台,选手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一个个精彩亮相的团队背后,很多是专业舞蹈人的血汗结晶。阿姨、爷叔们的表演,早已不是广场舞的水平,而是跳出艺术舞蹈的水准和韵味。
  专业,也是源于交融。不少专业编导乐意下沉到业余文化团队,是因为心里涌动播撒艺术种子的热血。专业的创编与多彩的生活一结合,就迸发出新的火花。此次展演的舞蹈作品中,有反映农民丰收的,有讴歌友情万岁的,甚至还有通过舞蹈语言,展现上海人家弄堂风情的。舞台与生活,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
  一位专业编舞说得好:这些选手比我们更了解他们自己。确实,艺术源自生活,用对待生活的热情拥抱艺术,用从事艺术的品质来提升生活,正是如今申城市民文化生活愈来愈精彩的缘故。不仅爱玩,也玩出水平。这也是上海人的腔调。(金雷)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