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听民乐、学年俗、玩撕纸、做糕点,这群外国友人的元宵节满是海派风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旭颖     作者:吴旭颖     编辑:厉苒苒     2021-02-28 09:09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籍人士在这里安家。牛年春节,这些外国友人也成了“原年人”中的一员。趁着元宵节的节日氛围还未散尽,昨天下午,市群艺馆联合了上海外籍人士中心,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原年人”举办了一场双语元宵传统民俗活动。

图说:来自世界各国的“原年人”在群艺馆参加元宵活动 官方图


“在上海,竟找到了我们的‘根’”


正在群艺馆内举行的海上年俗风情展,昨天特别配备了双语讲解员。从新加坡来上海已经10年的比莉·梁(Billie Leong),被展览上一个印着红双喜的小托盘吸引了目光,站在展柜前久久挪不开步子:“它好像我20年前结婚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准备的一件嫁妆。”新加坡的人口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华裔,比莉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生活中保存了不少中国传统习俗。“不过新加坡的元宵节已经不挂灯笼了。” 比莉介绍,“但在中国,正月十五不仅赏花灯,还要吃汤圆、舞龙舞狮,代表春节结束,有始有终,非常隆重。” 以往每年春节,比莉还是会回到新加坡过年。今年留在上海,她本以为会孤单冷清,没想到体验了一个更加热闹的“中国年”:“我们根出同源,来上海的第一眼就会感到亲切。上海对我们也非常友好,既包容我们的不同,又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融入这里的生活。”

图说:外国友人正在参观海上年俗风情展 官方图

比莉的本职工作是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她的学校也开设了“中国文化课”。比莉说:“这些孩子和我们一样,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背景。但我们脚踏着同一片土地,也一样爱着这里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止小笼包和旗袍”


“以手代刀,以撕代剪。” 非遗传承人华兴富带着各国学员撕出站、立、跑、斗不同姿势的牛,再贴粘在中国传统的外方内圆宣卡纸上,题上一句新年祝福语,盖上"大吉”"民间撕纸”的红色印章,一张富有民间传统文化韵味的海派撕纸便完成了。上完这堂体验课,印度尼西亚驻沪领事馆领事旺迪·阿德里亚诺(Wandi Adriano)捧着自己的撕纸“处女作”《金牛大吉》爱不释手。他刚来上海两年,是外籍人士中心的“新成员”,这也是他第一次留在上海体验中国春节。来沪之前,他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但随着了解、体验得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图说:旺迪·阿德里亚诺和他的撕纸“处女作”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摄

外籍人士中心主席琳达·派南(Linda Painan)介绍,中国春节的假期,大多数在沪的外籍人士要么回国探望亲人,要么出国旅游,基本不会留下。今年“原地过年”,他们没有亲戚,就互相做彼此的家人,共同体验传统中国春节。“没有亲戚,我们就互相串门‘拜年’。大年初四,我们还聚到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图说:民乐演出现场 官方图

这次与群艺馆合作,琳达感觉“挖到了宝”:“这个地方满满都是中国的味道!”她尤其喜欢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带来的表演:“我原以为唢呐就是很吵的,二胡就是很悲伤的。但它们既可以演奏很传统的中国音乐,也能表现爵士乐、流行乐等,很有感染力。最后那首周杰伦的《Mojito》,小朋友们都自己跑上台去伴舞了。”琳达说,很多外国朋友来华时间尚短,工作又很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有小笼包、旗袍。趁着今年春节的机会,他们刚好可以来群艺馆“沉浸式”体验全套年俗活动。“中国有句话叫‘眼见为实’,亲身来听、来看、来动手,感受和书上、视频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图说:外国小朋友们跑到台上为民乐“伴舞” 官方图


“汉服情侣装,成了我们的浪漫”


活动参与者中,一对身穿绿色汉服的“跨国小情侣”成了最吸引眼球的存在。男孩名叫朱嘉青,是个地道的中国小伙;女孩来自荷兰,中文名叫萧丽诗。在中式点心制作的体验课上,萧丽诗有些笨拙地拿面团捏出小兔子的形状。朱嘉青则显得相当熟练,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做出了一排。两人合作做完一盒,萧丽诗乐呵呵地开始‘秀男友’:“你看这里最胖的一个是我做的,其他都是他做的,厉害吧!”

图说:身穿汉服的“跨国小情侣”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最美的相遇,大抵都在元宵这天。4年前,在一场类似的元宵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现场,萧丽诗认识了朱嘉青。那时候,朱嘉青已经是资深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组织了一个汉服社团,常常举办活动。刚来上海半年的“中国迷”萧丽诗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一起参加活动。在朱嘉青的邀请下,萧丽诗鼓起勇气尝试了汉服。“第一次穿的时候,感觉有一点不习惯,但是长长的袖子、还有衣服上的花,真的很漂亮。”很快,萧丽诗就爱上汉服,每次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汉服都成了她和朱嘉青的“标配”。两年前,志同道合的两人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对佳偶,他们常穿的汉服,也渐渐换成了情侣款。

图说:萧丽诗、朱嘉青一起制作的中式糕点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原本也是关于爱情的节日。萧丽诗笑着说:“元宵节,是我们的‘红娘’!”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