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七十二家房客》传承进行时,台上台下都在传递“交接棒”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江妍     2021-03-25 13:52 | |

  时隔四年,被誉为业内“百科全书”的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再度“噱占”上海滩,于昨晚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并将连演三场。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出“倒计时”恰逢剧场售票恢复百分百,最后25%的票也在一天内被秒光,让人见识经典的“号召力”。昨晚剧场中,最让人欣喜的画面莫过于台上老中青三代同堂,台下从8岁到80岁观众也在“交接棒”。

IMG_7136.JPG

图说: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官方图

  舞台上,人民滑稽剧团老中青三代演员撑起了这部大戏。曾经的“小皮匠”王汝刚如今晋级为流氓“炳根”,毛猛达抖着“三六九”的帽子,端庄温婉的张小玲摇身一变成了“二房东”,“金医生”沈荣海帮老搭档拔起牙来毫不手软。钱懿、陈靓、潘前卫等中青年演员也纷纷占据重要角色,“小皮匠”“老裁缝”“杜福林”……舞台上“以旧换新”的角色转换让人看到时间的流逝,也看到传承进行时。

  事实上,如《七十二家房客》这般的传代经典,承载的不仅仅是舞台上“以老带新”的使命,它的魅力也吸引着舞台下老中青不同年龄层的戏迷和观众。昨晚剧场里罕见开启“家庭组团观看”模式,老老少少三代同堂携手来看戏的不在少数,哗啦啦入座半排位子就满了。

IMG_7142.JPG

图说: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官方图

  而演出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爆出的笑点略有不同,老戏迷看门道,精准踩着点微微一笑算是认可,80后滑稽迷则在各个环节搜寻“小时候的情怀”。而笑得最肆无忌惮的就是小朋友,他们更易被形体表演所打动,因为上海闲话还不过关,方言听得一知半解,就从表演上读懂“滑稽”的含义。面对突然冒出来不少10后甚至是15后的小观众,家长们这样解释:“现在上海小囡都讲不来上海话,不想他们丢掉了乡音,但平时生活中缺乏沪语环境,像这样强阵容的经典滑稽戏,就想带他们来‘见识’下,也算是为阿拉滑稽戏传承培养小观众。”(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让经典常驻


  春光明媚的时节,三出有着浓郁上海味道的经典戏剧与观众见面了。

IMG_7139.JPG

图说: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官方图

  源自王安忆代表作的《长恨歌》,历经一个甲子的《七十二家房客》,来自同名电影的《乌鸦与麻雀》……这三部戏剧作品,都因优秀的剧本、强大的主创团队以及精心的制作,而成为了经典,并且以细腻的上海风情、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具有很强的文化标识度。这些好戏每次上演,都引来热烈追捧。错过的观众往往感慨:演得太少了。同样的情况,在戏曲演出中也存在。

  戏剧繁荣的城市,也是经典常驻的城市。如俄罗斯的剧院普遍实行保留剧目制,在莫斯科的上百个剧院,每个演出季都会公布演出剧目,七八个剧轮番上演。在伦敦的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几乎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的驻场演出,一出或音乐剧或话剧便可承包一个演出季,甚至演上十年二十年。来到这些城市的游客想看《悲惨世界》《剧院魅影》,只需找到女王剧院或美琪剧院,便可如愿。

IMG_7143.JPG

图说:经典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官方图

  近年来,上海的新剧院陆续落成,老剧场也在不断改造更新。保留剧目制和驻场演出制可否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期待《长恨歌》《七十二家房客》《乌鸦与麻雀》成为保留剧目,常演常新。

  正在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应当让经典常驻。(邵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