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我在现场 > 正文

苒情岁月丨东京“奥”情故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厉苒苒     作者:厉苒苒     编辑:沈毓烨     2021-08-09 10:02 | |

加上一届冬奥会,这已经是我的第四次奥运之旅了。采访提问时,总爱问队员,作为四朝元老,和以往几届相比,你有什么特别感受?如今,同样的问题提给自己。

三个片段,对应的是记忆中类似的三个镜头。今昔对比,触摸变化才会发现时光留下的历练通达。每天写了太多别人的故事,那今天就来讲讲我这些天的东京“奥”情故事吧。

图说:本报东京奥运特派记者厉苒苒


首先,是眼泪的故事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泪点很高的人,参加了这么多届奥运会,如今想来,似乎只有13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才哭过。而在东京,在同一个场馆里,我却两次红了眼眶,泪水在眼中打转。两次都是因为同一个人——郎平。

第一次见到郎平是2013年,北京体育总局的会议室,看到风尘仆仆而来的郎平。第一感觉是:她好高呀。彼时,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她雷厉风行,上阵即推行诸多变革。

8年之后,东京再见。眼前的郎平,直率飒爽不改,但却多了几分温柔。她还是那个想让中国女排“升国旗、奏国歌”的人,但却更是一位大家长、姑娘们的保护神。

图说:特派记者厉苒苒与郎平

她会毅然挺身为饱受质疑的弟子说话,她也会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却不愿别人说队员一点不好。她反复对球迷说对不起,用泪水为这8年的执教画上句号。

最后一场,是对结果毫无影响的比赛。但还是有不少记者放弃当天好几个夺金点,来到有明体育馆——“送郎导最后一场”,大家说。比赛终了,看着场上女排姑娘围成一圈哭着向郎平鞠躬致谢,记者席上也响起低低的抽泣声。

图说:女排姑娘赛后向郎平鞠躬 新华社图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似乎也是一种缘分——看着她来,送她离开。唯有祝愿,往后余生,她会过得更加精彩。

8年的时光流转,我们懂得用更通达的态度面对失败。(相关链接:瀛奥运·记者手记丨陪女排度过漫长岁月,谢谢,郎平指导!


再者,是跑道的故事


从进入体育部开始,我的主项就是跑田径。这么多年,始终偏爱。

和本次奥运一样的突破剧本,其实也曾见证。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苏炳添职业生涯第二次破十,成为首个闯入世锦赛决赛的亚洲人。之后,他带领中国接力队破纪录地获得世锦赛银牌。

6年前的苏炳添,还是一个黑黝黝的广东男孩。喜悦写在脸上,接受采访时甚至会将自己的成绩说错。念念不忘的是接力队的兄弟,挂在嘴边的是“接力的胜利比自己破纪录更值得高兴”

图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改写世界短跑历史 新华社图

6年后的苏炳添更多了几分内敛气质,谈刘翔说队友,“传承”和“期待”是苏教授说得最多的。唯一一位非金牌选手旗手,苏炳添的光荣入选其实也是中国体育的一种变化。

我们为每一个进步喝彩,这何尝不是一种国之自信。


最后,是鸟巢的故事


曲终人散,繁华落幕。当大灯亮起,走上跑道,恍惚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找出了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拍摄的照片,这一刻时光仿佛重叠。

图说:本报记者厉苒苒2008年采访北京奥运会

东京奥运的赛场,我见了太多熟悉的老面孔。刘虹、黄雪辰、吴静钰……这些四朝元老妈妈选手,依然奋斗在赛场上。超越自我的追求源自发自内心的热爱,所有老将坚持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动容时刻。杜丽、马琳、王皓,13年前的奥运冠军如今成了冠军教练,中国体育的血脉传承在他们手中开花结果。

半年后,重返鸟巢。更加自信的中国人将迎来又一次奥运的历练。从北京到东京再到北京,北京冬奥,充满期待。

13年的风雨兼程,中国体育以一种更包容并济、温暖全面的方式始终振奋人心。(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东京今日电)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