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共青团之歌》《小路》《喀秋莎》《灯光》熟悉的旋律在虹桥艺术中心大剧院响起,中俄大型歌舞史诗剧《红场上的红流》以“怀旧”并“创新”的歌舞史诗剧目,拉开了第二轮演出的序幕,在金秋申城又一场点燃信仰燎原的红色舞台剧目。
图说:《红场上的红流》剧照 官方图(下同)
当大幕拉开,近三十位演员错落站在最高处达3米的舞台上,灯光将他们年轻的身形勾勒出金色挺拔线条,随着国际歌的响起,台上台下共同鼓掌呼应为演出燃起了一片深秋的金色。
该剧目是为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铭记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奋斗青春为初衷而原创的。演出以当代青年李向宏与中俄混血女孩波琳娜共同携手寻根上海红色印记为引线,通过与一百年前的青年一代隔空对话,平行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共青团员,自上海出发,带着理想和信仰,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路上遭遇的惊险、紧张、扣人心弦的历史往事。这群年轻人学成回国后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革命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火种的最早的传播者。
演出中,相隔一百年的两代年轻人隔空相望,互相致意;专业的歌舞演员将一首首苏联歌舞融入剧情,随着剧情的起伏载歌载舞,当熟悉的旋律响彻剧场,歌舞演员、话剧演员与台下的观众,用相同的心理节拍,共同完成了一台致敬时代致敬青春的岁月回顾演出,那印刻在几代人生命集体记忆里的青春岁月扑面而来。
红色剧目的舞台演出如何创新,用更好的手段和艺术表达方式融合观众的个体生命经历,达到情感的共情,是一个当下的课题,也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编剧吴斐儿通过大量文字、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的收集与研读,结合导演的舞台手段和音视频的融合,巧妙融入演出的剧情中,力求以更为现代和多元的方式,使“党史素材”走出书本,走进观众的身边,走进人们的心中。
该剧目团队编导不止一次地将原创红色沉浸式演出带进重大红色场馆,吴斐儿、姜涛先后原创制作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型情景朗诵剧《破晓之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印记”大型演出《巾帼的黎明》、龙华烈士陵园沉浸式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大型情景剧《渔阳薪火》、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型青少年多媒体情景剧《童声嘹亮》等。
《红场上的红流》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指导,上海梵音笛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淇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台词教授王苏、配音导演杨明、影视表演艺术家孙清出演。(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