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 | 《中国青年》:唤醒青年一起来救国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钰芸     作者:张钰芸     编辑:张家愉     2018-01-20 14:49 | |

“中国的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时隔95年,再次读到这些文字,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

1923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发刊词中的疾呼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从此,鼓舞中国青年的声音从淡水路66弄2-6号的编辑部不断传来,要唤起青年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努力革命。

图说:位于淡水路66弄2-6号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张龙 摄

绿地里的革命旧址

即使是冬天,延中绿地依旧绿意盎然。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中,有一排透着古朴气息的二层石库门房子,这便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一个诞生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刊物的摇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后,为了进一步发动广大青年积极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三大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问题。1923年10月,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把“打倒列强除军阀”变成一声声呐喊,希望青年们担起这救国的使命。

创办之初,《中国青年》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场所,直到1924年的春天,编辑部最终选址定于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的一幢石库门楼房内,也就是如今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据说,那是“狭窄的房子,有一两个书架子的参考书,工作人员在那里开会、看书、写文章,有时还校对,夜里就在那里睡觉”当时的底楼客堂是肖楚女的寓所;二楼的客堂和亭子间作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期刊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之后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都担任过主编或编辑工作。

《中国青年》创办时是周刊,从1923年10月至1927年10月出版了168期,留下了240多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创刊时印发3000册,最多发行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发行最多的革命刊物。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都曾经在《中国青年》上发表。

图说:位于淡水路66弄2-6号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张龙 摄

被鲜血浸染的名字

《中国青年》的编辑和主编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是文人出身,带有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革命者的双重气质。其中恽代英的名字和《中国青年》紧密相连。因为他不仅是首任主编,而且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为这本刊物写了185篇文章,占他一生发表文章数量约2/5的比重。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五四运动时他是湖北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创办了“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几年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他应邓中夏之邀来到上海,直到1931年4月在南京就义,一直从事中国共产党和团的工作。

他在《中国青年》发表的杂文笔锋剔肌析骨、置敌死命,讽刺幽默辛辣、绝妙切中,论述剖情析理、层层深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但对于青年学生,又耐下心来谆谆教诲。他在《中国青年》发表《假期中做的事》,勉励学生在假期中“看报与杂志”,“看近代的中国史、西洋史”,“看中外历史上伟人的传记”,同时“找一点有益社会的事做”,“养成帮助社会的习惯”。他在与青年读者的几十次通讯中,解答青年的许多切身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青年》的作者群,除了年轻有为的革命家,还广纳贤才,吸纳文学方面的朱自清、茅盾等人,同时也不排斥民间八方青年和海外人士。据研究,不但作者性别不分男女,而且年龄也不论长幼,最小的作者只有11岁。

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以其无惧无畏的战斗激情度过了最初的四年灿烂历程,沉静于黑暗中。而这背后则是一个个被鲜血浸染的名字。极端白色恐怖之下,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先后被敌人杀害,但他们早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这些《中国青年》早期编辑的为人、为文、为思,为这本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传媒史上赢得了丰碑般的地位。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专家点评>>

理想·青年·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

这是近代志士梁启超的名言。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与梁启超先生心有灵犀,高瞻远瞩。

创党伊始,创办中国青年杂志,致力于培养造就进步青年。而创办者本身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其主编恽代英时年仅28岁。可见他们的远见卓识。

1923-1927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中国青年》杂志出版时间之长,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广泛持久,殊属不易,令人感佩。

先贤的创举,可敬可嘉,更具榜样力量,我们理当效法追随。今天,我们应当竭尽努力,把青年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复兴中华伟业、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陶柏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