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新视界|上海“洋媳妇”成就铺路石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姜燕     作者:姜燕     编辑:黄佳琪     2018-12-10 11:36 | |

剑桥大学毕业的英国姑娘华柯林(Corinne Richeux Hua),成了上海的“洋媳妇”,为了儿时的公益梦,她放弃高薪工作,成立“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下称“铺路石”),组织在上海的外国志愿者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教英语。十几年过去,这一公益机构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数千名孩子们学英语、看世界的“铺路石”。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快乐的一堂课

星期二下午1时30分许,闵行区纪王镇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小学门前,出现几个外国女孩的身影。她们是“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志愿者,每个星期二,“铺路石”会派出8-10名志愿者,分4组给2-4年级共8个班的学生上口语课。

这所地处上海郊区的小学对外国面孔一点也不陌生,“铺路石”与学校的合作已经十余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章玲介绍说“比我来的时间还要长”。

紧张的准备工作之后,老师们拿着彩色的教学卡片等教具走进教室。

“How are you?”(你好吗?)

“Good afternoon!”(下午好!)

见到外教,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活泼地向老师们问侯。每周一次的外教课,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课程之一,因为在这堂课上,能“玩”得特别开心。

图说:外国志愿者的课生动活泼。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简单而热闹的暖场之后,巴西姑娘安娜拿出卡片,开始了词汇听说练习。今天的第一个单词是“draw”,图片上一个女孩正在认真地画画。辅助安娜的是智利女孩塔玛拉,她配合安娜组织着课堂教学。

安娜用各种方法调动着孩子们的兴趣,教“sing”(唱歌)的时候,用手卷成话筒状,让孩子们唱歌;教“fly”的时候让同学上台去写单词;单词都教完之后,又在黑板上玩起了填字游戏。同学们全程热情高涨,积极地举手,参与互动。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学中文的姑娘

在杨浦区长阳创谷1号楼,“铺路石”刚搬的新家,“洋媳妇”华柯林讲起她和“铺路石”的故事。

原来,这位英国姑娘1986年进剑桥大学时,便选择了中文。“那时想选一门比较重要的将来又有用的语言。”华柯林说,“听人说讲中文像音乐一样,我喜欢音乐,所以选择了中文。”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报道非常少,华柯林的父母只要看到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就会剪下来寄给她。1988年,她还到家乡唐克斯特的中国友好城市辽宁丹东留学3个月,那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不久之后,她结识了后来的先生。“当时他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我陪同他开车一起去接一位中国客人,结果客人没接到,我们却就此认识了。”后来,互相倾慕的两人坠入爱河,并于1993年从英国到上海定居。

图说:华柯林热心公益。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华柯林的内心深处一直有慈善情结,平时也常做义工。但她总想投身公益。2006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辞去普华永道的工作,加入朋友的民非组织“爱的教育研究会”,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想,我们不需要更大的房子,也不需要买第二部车子,我们可以一个人去赚钱养家,一个人去做喜欢的事,可以说做慈善也是我们家庭的选择。”

一个月的改变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华柯林和朋友去闵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考察,寻找新的项目。

“我问校长需要我们做什么,几乎每一个校长都说‘能不能来给孩子们教英语’,因为学校里没有英语老师,而到了中学要考英文,根本无法和其他孩子竞争。”华柯林说,那时她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想做公益,请她帮忙寻找方向。

“我想,可以安排一些志愿者给小朋友们教英文。但当时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成立一个机构。”

2007年,华柯林第一次安排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一个月后,她再度去学校考察时,立刻发现了改变。

“我第一次到那所学校时,一进门孩子们就非常激动,因为从来没这么近距离看到过外国人,都在那里喊‘哇,哇,老外,老外!’。而这一次,他们见到我和老师,竟然脱口而出说‘Hello,teacher.How are you?’(你好,老师。你好吗?)’”这让华柯林内心非常震撼,突然发现英语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教育,而是一个让孩子打开眼界,去看世界的机会。

她觉得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图说:来自巴西(右)和智利的志愿者在给中国小朋友上课。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铺路石”的诞生

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来得太快了,口口相传,在第二个学期志愿者就增长到100个,第二年就达到200个。可以说,是志愿者的热情激励了我们。”华柯林说,最初从没主动找过志愿者,只去找过学校,因为学校位置都很远,比如住在浦东的志愿者无法去闵行上课,就去浦东找学校。

志愿者和学校一多,华柯林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很多细节需要协调,有时候老师去了,孩子不在,有时候孩子去了,老师没到。”一个开公司的朋友来帮忙,几个月后也招架不住退出了。华柯林知道,是时候雇个人专门来管理项目事务了,但那时募款非常难。她当时给一些企业做社会责任顾问,就用一笔笔业务赚的钱,用来当项目的运作经费。2009年,终于一位法国人捐助了3000欧元,这才雇用了一名员工。

2008年,项目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华柯林和朋友想到了“Steppingstone”这个在英语世界很好听的名字。但是,它对应的中文名应该是什么呢?两人绞尽脑汁也不得其解。“铺路石”这个妙词还是1年后才来到他们身边,一位公益界的朋友灵机一动,想到了这个词。华柯林非常喜欢,虽然中英文不那么匹配,但是两个名字都非常好听,符合她的想法。

2012年,项目获得最大一笔资助,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手,解决了所有公益机构最大的难题:员工工资的问题。其间还得到国峰基金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9年,现又获秒租提供的更为宽敞的办公场地。

图说:华柯林经常与同事讨论教学工作。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正在筹建基金会

运营10年之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越来越科学化,现“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已有18名正式员工,300余名志愿者,为5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10个省市的留守儿童提供英语教育和教师培训项目。

机构将一个支教项目做得越来越专业化:有了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体系,每一名志愿者都经过英语教育培训师的培训,并制作了有体系的教案。

2008年10月,为上海及其他一些省份的外来务工子女免费提供视力筛查,部分做斜视矫正手术;

2015年7月,培训本地教师项目启动,请培训师培训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英语老师;

2016年6月,在浙江嘉善开展初中毕业生电脑技能培训,教会学员网络搜索、找工作、做简历、投简历和使用办公等职业应用技能;

2016年9月,与一些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对安徽、甘肃等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远程英语教育,如与彭博新闻社全球各个办公室合作,由“铺路石”协调志愿者和学校的时间,安排远程授课;

2017年9月,远程为多个省份的乡村英语教师提供培训;

今年11月3日晚,在上海瑞金宾馆,英国安德鲁王子向“铺路石”创始人华柯林女士授予了英帝国奖章(B.E.M)。英帝国奖章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颁发,表彰卓越的公民服务和军事功勋。

“能被提名这个奖项于我而言是极大的惊喜和莫大的荣幸。但我觉得这个奖项应该被授予的人是所有‘铺路石’的志愿者、捐赠人和员工,他们过去十二年的共同努力对千万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目前,“铺路石”正在为建立基金会而努力,“募款200万元,对我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华柯林说。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让志愿者学会当志愿者

“我只能来上一次课,可以吗?”

“我和琳达搭班,这周我来,下周她来,可以吗?”

——志愿者申请人问。

“不可以!”

——“铺路石”说。

“我们拒绝了很多人,虽然这样会限制志愿者的人数。但多年的经验表明,许多人想当志愿者,只是一股热情和好奇心,并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有责任培育志愿者,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华柯林说。

无数个电话和邮件

“铺路石”的英文教育项目刚启动时,吸引了一大批志愿者。“最初没有筛选过程,谁想来都可以,2006-2008年,我们每天都要打无数电话,撰写大量的邮件,和志愿者沟通安排课时。”华柯林说。各种情况都有:有些只来一次就不来了,有些甚至一次都没有去过;有些觉得太难,做一次就请求退出;还有的做了几次,或达不到项目的要求。

“很多人以为自己想做,但并不是真正有时间,也不知道要按照项目的要求去做,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要负责任的工作。但当我们告诉他自己的责任之后,他就会理解、接受。”

华柯林告诉志愿者们,在孩子们眼中,志愿者就是他们的老师,他不管你是不是志愿者。“当周六的上午9时,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等待,而你缺席了,在孩子们看来,就是老师没有来。”华柯林说,首先要告诉志愿者,你的行为要像一个老师一样。

图说:工作人员在整理教学用具。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超级报名表和培训

为了第一时间筛选出合格的志愿者,在普华永道做人力资源管理出身的华柯林设计了一份“超级报名表”。

打开铺路石网站(http://www.steppingstoneschina.org)上的这份报名表,可以看到有满满几屏的问题需要申请者回答。需要的信息非常细,如“每周能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细化到一周七天的上午、下午和晚上,“您是否可以使用汽车?”“可以工作的第一天”“可以工作的最后一天”,等等。

“信息细化之后,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怎么使用这名志愿者。”华柯林说。这份报名表同时也能测试申请人是否真的想做这个项目,想当志愿者。“如果他有足够的耐心填完报名表,很大程度上也告诉我们他的真心。”

填完表之后,申请人还要完成一次线上培训,包括“铺路石”项目的由来、宗旨和目标。这同样既能培训志愿者,也能帮机构完成初步考察。

“当在线教育也完成了,我们就会邀请他来参加教师培训。”

高中生和企业志愿者

“铺路石”的志愿者中,不乏国际学校的高中生,这些学校通常会要求学生有社会服务的经历。“铺路石”根据高中生的能力,安排他们为孩子们提供小组授课,如一对八或一对十的规模。

“我们对高中生志愿者的要求是一样的,甚至更加严格,这对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很有益的。”华柯林说,如果志愿者一次没来,就会收到警告,如果两次没来,“我们就会告诉他,你不要来了。”

华柯林说,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高中生志愿者,都要认识到,“你同样是一个受益者,是这些孩子和家长为你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铺路石”还经常为一些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活动,“企业更难做。”华柯林说,企业的想法往往是“我有资源,我可以帮助你”,希望组织一大群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做一件“好事”。

“这不是做公益,而是HR组织的团队拓展。员工的心态也会很奇怪,他们可能有意愿自己安排时间去做公益,但周末在企业的安排下去做什么,就很勉强。”华柯林说,经过几年的摸索后,他们才总结出让企业活动和“铺路石”的项目结合起来的好办法。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铺路石的“建筑师”

华柯林强力推荐罗斯(Ross Pitcairn),说他是“铺路石”教学项目的“建筑师”。的确,当罗斯一层层点开电脑里的文件夹,打开他精心制作的教案时,你能感受到他细致、耐心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他架构并亲自执行着“铺路石”的教学项目,包括培训志愿者更好地教英语,推进学校英语教师培训,并用远程教育的方式推广到近10个省份。

120个教案

“这是一个课程计划和教学素材,志愿者拿着它去讲课,可以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怎么了解课堂规则,怎么去教新的词汇,怎么练习口语,等等。”罗斯打开一个教案,教案中将一堂课细致地分成若干板块,如2-3分钟是例行的开场白,2-3分钟用唱歌暖场,再用2-3分钟讲课堂纪律,7-10分钟是词汇教学……每一个板块中都插入详细的教学内容。内容是他结合上海的统一教材和剑桥英语教材,又加入了辅助教学成分。

“志愿者们不是专业的老师,他们不知道怎么给孩子们上课,有了这件工具,他们能教得更好,孩子们也能学得更好。”罗斯不无骄傲地说。他做了18年英语老师,非常热爱这个职业。2002年,他来到中国,先在哈尔滨当老师,后来到上海。早在10年前,他就是铺路石的志愿者,做了整整4年,既教孩子,又培训志愿者。4年后到桂林住了3年,在那里与一个桂林女孩结婚。2年前携妻子回到上海,重新加入“铺路石”团队。

他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制作这一套120课的教案,教案里的小游戏大多来自他多年的积累,“我的大脑里装满了教学游戏。”罗斯开心地笑起来。

图说:下课后,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和志愿者老师告别。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让他们开口说

不过罗斯说,做教案只是他的一个“小任务”,他主要的工作是培训本地老师。“那才是让我投入热情的工作。”

他打开一个视频,画面中,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教师正在给孩子上英语课,她看上去自信而干练,流利地说着英语。

“你能想象吗?1年前她还完全没有自信,第一次上我的培训课时,拘谨地坐在座位上,害羞得一句话也不敢说。”罗斯说。他们走访上海的随迁子女学校时发现,很多英语老师资质有限,大多数时候在讲中文,而且只是站在讲台上,和学生缺少互动。“有些学校的英语还是数学教师代替的。”

“铺路石”认为,派志愿者去教学,课时和频率都有限。如果能培训学校老师,受益的学生数量将大大地增加。

怎么教这些老师,教什么?“这很简单。”罗斯说,“问他们需要什么?列出许多问题,找出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再做教学计划。”培训项目开始了,课程设置简单而实用。

罗斯不是没有失去信心的时候。比如教雪莉和她的3个同事,他用了半年时间帮她们树立自信。“当你问她们一个问题,10秒钟内她们回应你的只有沉默,心里真的很沮丧,觉得自己的办法不行。”罗斯说,“但是需要耐心。”雪莉的视频拍摄于参加培训1年后,其实培训只有每月一次,每次3小时,她已经有了颠覆式的改变。

远程教育开启

罗斯是英国人,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参加公益活动,16岁开始独立做公益。现在,妻子在他的推动下,也当起了“铺路石”的志愿者。

除了现场培训,罗斯正和西班牙女孩黛茜一起执行远程培训本地教师的项目,利用“铺路石”在中国10个省份的网络,将教学培训项目推广到边远的城市和乡村。“这些老师根本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英文,但他们有这样的诉求,我们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罗斯说。

他点开一款一对多课堂教学软件,湖南、四川、江苏和河南的4名老师同时在线接受培训,随时可以与罗斯互动。罗斯要求学员每周提供一次教学视频,提交到网络课堂中点评。学员还可以在微信教学群里发送教学视频,交流教案和教学技巧。

罗斯每个学期都会到这些网络学员的学校2-3次,他觉得面对面的教学必不可少,他只惋惜时间非常有限,当面教学的次数太少。

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



志愿者的话

“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住了很久,都想做点公益,回报社会。我是上海一家国际幼儿园的教师,去年10月加入这个项目,到现在一共来上了8次课。这里的学生非常有热情,唯一的问题是一个班人数太多,没有办法和每一个人互动。所以我们有3个志愿者一起上课,尽量照顾到更多的孩子。”

——来自美国的志愿者 萨拉

“我来自巴西,刚和丈夫来到中国一年半,想找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去年6月加入‘铺路石’。这个项目太有意义了,我认为教育是打开一切的钥匙,英语在中国又非常重要,我很高兴能来这里教孩子们,他们也很高兴我们能来这里。”

——来自巴西的志愿者 安娜

“我是智利来的交换生,在复旦读工商管理,这是我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学期,明年2月就要回国了。我做过很多志愿者工作。我感觉中国和智利在有些方面很相像,有一些缺乏资源的家庭需要帮助。英语是个有力的工具,它能让人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交流。我在读高中时,有位外国的志愿者来到我们的教室里,带给我这种感受:你和他有连接,是因为你懂得他的语言。如果我也可以把这些影响传递给孩子,那我的愿望就实现了。”

——来自智利的志愿者 凯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