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今日焦点 | 从“随手一丢”到“变废为宝”,沪郊农村垃圾分类有一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范洁     作者:范洁     编辑:杨洁     2019-02-22 14:19 | |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是一件没有退路的事,也是一件引领时尚的事。”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日前举行,布局“全市一盘棋”。

相比中心城区,在地域广阔、房屋分散的农村地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面对诸多现实难题。在上海郊区,通过创新探索源头减量、全程分类、资源利用,“随手一丢”的旧习已悄然改变,“变废为宝”的理念正生根发芽。

图说:青浦重固镇回龙村生活垃圾分类厢房。王春兰 摄

源头减量

“土办法”化繁为简

“剩菜、果皮,能烂在地里的就是湿垃圾,阿婆分得很对”“阿爷,骨头汤对身体好,不过大骨头属于干垃圾”……崇明横沙乡公平村,垃圾分类收集员季美玲一边检查村民分拣情况,一边扫描绿色账户积分,还不忘在聊家常中普及垃圾分类的“小窍门”。

早在2011年,崇明就在城镇地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2016年起在横沙乡全域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并逐渐全区域覆盖,建立城乡一体的整体推进网络。

源头分类、源头减量、源头治理之难,在郊区农村尤为突出。对此,崇明采取一系列“土办法”。在农家,垃圾分类宣传画贴在厨房显眼位置,塑封过的照相纸就在灶边也不会熏坏;在田头,田间小喇叭和山歌队声色嘹亮,将科普知识传到宅前屋后;宣传时,将生活垃圾分为“可烂”“不可烂”,其中“不可烂”再分为“能卖钱”“不能卖钱”,化繁为简,清晰易懂。

与城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不同,农村大多实行“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运行模式,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分类集中存放处置。为此,崇明建立了人、村、桶编号制度,由收集员检查记录村民分类情况,乡镇垃圾站点对各村居垃圾桶对号查验,确保垃圾分类质量可追溯、可督查。

同时,崇明也在探索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和“撤桶”。68岁的退休幼儿园教师黄士英,是新村乡新浜村垃圾分类志愿者。去年6月,村宅基东侧建起全区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由废弃电表房改造而成。外墙上绘有垃圾分类知识,写明投放时间,还挂上“定时定点投放及党员连片包户公示表”,全组30个家庭的户主名字、投放情况一目了然。

“一开始,有人家分类不到位,是‘三角星’。现在只要家里人没外出,就都是‘五角星’了。”每天早晚,黄士英现场记录乡邻的投放时间、分类质量。此前,全村6名垃圾收集员需要前往百余户农家收运垃圾,现在只要去14个村民小组的投放点即可,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而且减少污染源头,改善农村环境。

全程分类

多措并举成“闭环”

“我分类了,垃圾车一来,又一股脑混到一起”“前端分得很辛苦、后端还是全烧掉”,这种无奈并非个例。只有严格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制度,形成全程分类的“闭环”,方能破解“垃圾围村”。

金山漕泾镇每天产生的垃圾近30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占一半以上,每年清运和处理费用超过50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去年9月,漕泾镇以水库村、护塘村、海涯村及阮巷村先行试点,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今年初聚焦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制定方案全面推进。

水库村探索建立“n+7+1”的机制,即: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再由村里的7位保洁员收集并二次分拣,以及村垃圾站的1名工作人员三次分拣;同时,采用干湿垃圾处理三“专”方式,即专桶、专车、专人收运,经过全民参与和层层把关,垃圾分类机制运行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作为嘉定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之一,马陆镇北管村率先推行垃圾分类“三次四分法”:村民首次分拣,分拣员对农户门前干湿垃圾桶再次分拣,最后分拣站精细分类。在北管村,外来人数占总人口近70%,“新村民”也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通过积极引导,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北管村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的“硬件”:改造12处村级垃圾厢房,每间面积翻番达12平方米,并增加顶棚、铺设地砖;每个村民组配备一辆垃圾分类清运电瓶车、四类垃圾分类桶等设施;引进3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通过手机软件与设备连接后,村民投放的塑料、金属、纺织物等可回收物,可以自动称重,部分直接计价返现。

如何避免辛苦分类的垃圾在收运时又被混装?马陆镇副镇长樊立新介绍,嘉定对分类收运车辆喷涂更新,保证垃圾转运透明、有序。“现在,农村的垃圾运输车也都有醒目标识,干、湿垃圾分开转运、一目了然。”

去年,嘉定实现全区2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根据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将完成12万户的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目标。

资源利用

垃圾“重生”不出村

自家产生的湿垃圾,到处置站“走”了一遭,就变成有机肥料,仍旧用到田里,或拿回家栽植花草盆栽……在市郊农村,简单易行的“干湿二分法”,让生活垃圾进入资源化处置的快速通道。2017年,松江入列创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农村湿垃圾不仅“不出村”,还实现了就地“重生”。

在泖港镇新建村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石头、玻璃、塑料、金属等细小杂物被逐一拣出,分拣后的湿垃圾被推入进料口粉碎,通过脱水、除臭、除菌、烘干等工艺,再经过5至7天发酵,湿垃圾变身成为干泥巴状、无臭味的有机肥料。泖港镇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志锋介绍,有机肥料可以直接还民或还田使用,“处置站每天分发,这些可都是抢手货。”

松江还探索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2.0版本——环保酵素,推行“酵美云间365行动”公益项目。在新建村“绿色小屋”,每周五是再生资源交投站的开放日,也是楼内酵素工坊的开工日。果皮菜叶、干枯花卉加上红糖和水,按3:1:10的比例调配,放进密闭盖口容器中,3个月后就制成了环保酵素原液,制作简单、运用广泛,覆盖家居清洁、农业养殖和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在农村地区,环保酵素还能加速农村积肥池里的秸秆腐化——投入环保酵素的积肥池,秸秆40天就能腐烂,而通常情况需要3个月。交投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养成使用环保酵素的习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化肥、农药用得少,可以改善水体和土壤环境。”

无独有偶,湿垃圾处置不出村,正在沪郊农村成为主流。在金山漕泾镇,建起了全区第一家湿垃圾处理站,让农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走完了“全流程”。漕泾镇市容环境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熊辉介绍,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可将分类后的湿垃圾进行烘干粉碎,在原来基础上减量80%,体积仅是原来的20%左右。“处理站实施封闭式作业,产生的废水经过滤池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创意生活

“变废为宝”更时尚

“真没想到,丢弃的塑料瓶一经打扮,这么漂亮,这么时尚,可以用来点缀和装饰家居。”在崇明区港沿镇惠军村,资源回收中转站二楼别有洞天,由1591个回收塑料瓶做成的展示墙格外亮眼。

原来,港沿镇利用中转站,打造了“绿Yi空间”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展厅,通过科普展示和丰富活动,让垃圾分类“有趣又有爱”,展厅分为“重新认识垃圾、垃圾去哪儿、畅想未来生态”三部分,生动图解垃圾的“前世今生”,迎来一场“跟着垃圾去旅行”。

图说:崇明港沿镇绿“Yi”空间,图解垃圾的“前世今生”。港沿镇 供图

港沿镇还成立了一支绿“Yi”行志愿者团队,以“践行垃圾分类、推动环保公益,让绿色伴你我起航、让环保成为一种时尚”为理念,开展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例如将一枝黄花的秸秆制作文创品,把牛奶盒、废纸箱变成日用品,在废弃轮胎里种花,用闲置缸盆水杯给多肉植物“安家”,让“放错地方的资源”焕发时尚魅力。

“以前,农村田间地头、宅前屋后、沟河湖浜里都能见到垃圾,数十年来‘随手一扔’已成习惯。如今通过创新举措,潜移默化改变生活理念,突出时尚健康。以后住在崇明岛上,就是住在花园里、住在美景中。”港沿镇市政市容所副所长陈凯峰坦言,崇明是世界级生态岛,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必须更高。

在刚过去的元宵节,垃圾分类也成为农村“新民俗”,科普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之中。在嘉定外冈镇,举行“喜迎元宵猜灯谜 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设计了百余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灯谜;在华亭镇,村民玩起“环保飞行棋”,通过知识答题、互动体验集章换礼;在安亭镇,庆元宵趣味定向赛加入垃圾分类元素,一起识别垃圾分类卡片、破解摩斯密码……

此外,沪郊农村还将教育引导作为厚植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石工程”,通过编制面向学生的垃圾分类普及读本,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以小手拉大手,以孩子带动家庭,使垃圾分类理念在农村更加深入人心。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范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