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美好生活博物志:上海人“老底子”存银行,90后真是看不懂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20-07-09 13:05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一千元存定期,一年获利息57.60元,可买手表一块;三年获利息205.20元,可买缝纫机一台;五年获利息396元,可买黑白电视机一台;八年获利息720元,可买洗衣机、自行车、大衣柜一组……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收藏的这张宣传画,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银行柜台上储蓄的“花样”一下子变得丰富了。在馆长黄沂海看来,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和美,从温饱到小康,银行则是“成人之美”。

图说:银行储蓄宣传海报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摄(下同)

储蓄 风靡一时

“同志,您若想积聚一笔资金准备畅游祖国美好的河山,最好您每月存储人民币二十元,三年到期可得本利787.93元,它能满足您的意愿。”

“同志,您若每月存储六元钱,三年到期将得本利236.38元,可买一台洗衣机;五年到期将得本利425.88元,可买电视机一台。”

“青年同志们,您若想筹备一笔必要的结婚费用或购置一套实用家具,最实际的办法是每月存储二十元,五年到期积资1419.60元,它能‘成人之美’。”

“家长们,您非常关心子女的前途,并需为子女准备一笔教育资金,请您每月存储十元或十五元的五年期积零成整储蓄,它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

……

上世纪80年代初,老百姓生活改善,收入增加,开始有了结余,储蓄成为人们添置日常生活物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时的储蓄品种中,除了传统的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存本取息和整存零取之外,还有不少创新,比如贴花储蓄、有奖储蓄等。

图说:银行博物馆再现了当时银行的场景

据介绍,当时银行网点并不像现在这样多,因而不少人会到储蓄所办理“贴花储蓄”业务,每月在居委或单位的财务科购买贴花,然后逐月粘贴在一张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印制的专用贴花存单上。临近年底,贴满12个空格之后,便可以拿着存单去储蓄所兑现,还能获得一点利息呢。这种零存整取性质的贴花利率高于活期储蓄、低于定期存款。贴花储蓄利息虽然不高,但是让许多人养成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好习惯。

除了“贴花储蓄”,“有奖储蓄”也是当时不少申城老百姓很喜欢的一种储蓄方式。“当时的奖品设置,从凤凰牌自行车到蝴蝶牌缝纫机,从红灯牌收音机到海鸥牌照相机都有,甚至还有像彩电冰箱这样的紧俏商品。”黄沂海说,“为了公开、公正,电视台大多会实况转播有奖储蓄摇奖过程,播出时往往万人空巷,收视率不亚于‘春晚’。当时的《新民晚报》还在头版报道过开奖的情况。”

图说:中国人民银行活期储蓄账

钱包 越来越“薄”

成立于2000年的银行博物馆,今年正好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经过20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目前国内馆藏最丰富、珍稀文物最多的金融行业博物馆,目前展出的各类珍贵金融历史文物有5000多件,其中不少都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备之物。这里的展品中,有一张特殊的浦江卡,是人们从传统的现金消费向用卡消费转变的重要见证。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8年12月26日,上海第一台ATM机在外滩的工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大厅亮相,同时宣布上海第一张储蓄卡——浦江卡问世。而“001”号浦江卡的主人是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他对银行电子化十分关心,让秘书用200元钱在工行上海市分行代开了账户。

黄沂海表示,浦江卡发行后,除了个人用户申办,当时最大的用途被定位在工资转账,人们从浦江卡开始认识了借记卡,接触自动柜员机,学会自助服务,浦江卡让当年的上海人开始了解什么是刷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规定一家法人银行只能推一个品牌,因此浦江卡停发,逐步换成牡丹系列卡。据资料记载,当时浦江卡大约发行了近400万张,培养起人们电子货币的意识,也让上海人的皮夹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薄”。

图说:远东第一金库场景再现

服务 多种多样

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里面,复制了曾经的远东第一金库——原上海中央银行金库大门,进入大门是保管箱柜,客户将自己觉得贵重的物品、资料寄存在这里,需要支付相当的费用,不过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解放前,这座金库保管箱的主人,大多是达官贵人。现在,这座金库依然在使用,而保管箱的主人很多都是普通百姓。”黄沂海说,“现在的人,理财意识越来越强,手里有了像字画、金条、古董收藏品等,都会选择银行的金库存放,不仅安全,而且在温度和湿度上也有保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挣钱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日常开销,二是储蓄。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居民家庭的资产组合从单一的银行存款,变成了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资产组合。黄沂海表示,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下,银行的互联网渠道移动化也在百姓经济生活中持续发力,一个小小手机,即可实现转账、缴费、借款、投资理财等近百项金融服务,“身边银行”正变身“掌上银行”“指尖银行”。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方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