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着好“人民乡村”的法治底色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宋宁华     作者:宋宁华     编辑:包雍尔     2020-08-15 12:15 | |

“蜜梨种植难、管理难、销售难‘三难’怎么办?采摘了容易坏,村里能不能购置冷藏设备?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很火,我们村能不能也试试?”近日,上海市司法行政基层行奉贤站采访中,一个别具一格的百姓议事会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图说:上海市司法行政基层行奉贤站。宋宁华 摄

一张拼起来的长条桌,十几个人围坐桌边,村民代表、乡贤代表等踊跃抛出问题、提出建议后,“法律明白人”等为他们指点法律迷津,就具体操作中是否存在法律漏洞等点评。最后大家发言的内容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村两委研究审议。

过去在有些人印象中,农村都是乡里乡亲,办事主要靠“刷脸”,普法、用法只是装点门面的“表面功夫”。随着乡村振兴的风生水起,“网红村”层出不穷,如何走出一条有上海国际大都市特色的“人民乡村”建设路径,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图说:奉贤区存古村的百姓议事会。宋宁华 摄

上述的百姓议事会发生在奉贤区存古村。“村里碰到大事往往众口难调,制度化、透明化是最好的法宝。”当地颇有名气的“卖梨书记”宋火良介绍,经百姓议事会讨论,该村在奉贤区率先探索制定了“美丽乡村·美丽约定”,有大事大家群策群力决策,将法治赋能村规民约,将其升级为村民自治共治的行动指南,如今已深入每个村民的心中。

乡村是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也是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引发社会矛盾的地方,能否处理妥帖,是乡村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提出全新的发展方向。

图说:法治元素在乡村。宋宁华 摄

“法平如水”,是中国传统对法的基本理解;在西方,也有法谚:“法律乃善及公平的艺术”。以法治为保障,碰到矛盾问题,才能“一碗水端平”,让村民们心服口服,实现乡村有序治理。

在吴房村,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所有的建筑都按照江南水乡的风格整修一新,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它还是一个产业园区,村里已经有55家企业入驻,年产生税收4400万元,可谓“乡村里的都市,都市里的乡村”。

图说:网红吴房村。赵世杰 摄

但打造“网红村”背后,也曾一波三折。在村里唯一的一幢百年老宅里,曾经的农民房如今成为乡村标志性参观点,记录了村庄的前世今生,并设立了“道德法治讲堂”。乡村整体改造需要农民们腾挪出闲置的农宅。在农民们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法律明白人”吴达均率先带头签约,把相关法律依据“翻译”成本地话和大家交底,“村里变好了,大家都享福。听政府,没错的!”在他的号召下,其他农户也纷纷签约。当听说百年老宅的土地流转标准略高于其他农民房,有签了合同的农民又想毁约,又是靠着“法律明白人”把法理讲清,才让农户心服口服。

图说:网红吴房村。赵世杰 摄

据了解,奉贤区首批共选任373名“法治带头人”,3269名“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明白人”,用老百姓听得进的“土话”,把法律说得清清楚楚,推动了基层依法治理,助力了法治乡村建设。

图说: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讲法律。宋宁华 摄

欸乃一声山水绿,打造“既要看得见发展,也要留得住乡愁”的人民乡村,需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法治,则为乡村振兴铺就鲜亮的新时代底色。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宋宁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