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共同描绘人民城市的美好未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高峰 宋宁华     作者:潘高峰 宋宁华     编辑:赵菊玲     2020-12-10 13:13 | |

特殊而又难忘的2020年即将落幕,“十三五”也将收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上海正在开启一段全新的伟大征程。

放眼未来5年乃至15年,上海仍需接续奋斗,去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展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这是“开路先锋”的使命,“排头兵”的担当。

杨建正/摄

今天,《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亲临上海,不断对这座城市的发展赋予新使命,寄予新期望,《建议》如何回应和体现?与“十三五”相比,《建议》有哪些新的特点和亮点?“十四五”期间,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又有哪些新的期待与利好……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建议》起草小组相关负责同志、权威专家,作出详细解读。

起步早谋划实,坚持发扬民主

“去年4月,市委书记李强就专程到市发改委调研‘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要求把这项工作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背景之中、置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定位要求之中、置于深入实施2035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精细组织,深入谋划,指导未来。”

参与《建议》起草的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告诉记者,此次《建议》的起草,工作起步早,研究谋划实,全市专门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成为此次《建议》起草的一大特色。

据介绍,去年以来,市发改委委托50多家研究机构就48项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讨论,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今年6月,市区两级开通“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平台,共收到社会各界建言2万多条,很多内容被采纳写入《建议》中。

图说:国潮文创年货节上,各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比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认为,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方向要增加“文创中心”的建设内容,目前《建议》中,就明确提出“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创产业中心”。

又比如,上海青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磊建议,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空间已实现贯通,但与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等世界级滨水休闲旅游带差距还很大,希望“世界会客厅”不只是岸线畅通,更要腹有锦绣。目前《建议》中,明确提出“精心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和设施,实现岸线贯通与功能提升同步推进,把更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今年9月底,《建议》征求意见稿起草完成后,市委又先后于10月、11月两次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征求部分企事业单位、老同志、基层党代表等各方面意见。李强书记还先后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一系列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起草组认真研究吸收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充分吸纳、能改则改的原则,反复修改完善,十易其稿,形成提交市委全会审议的《建议》讨论稿。11月25日,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又对《建议》作了修改定稿。可以说,《建议》的制定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广泛凝聚了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期待。

坚持“四个放在”,回应中央期许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亲临上海、指导工作,明确了上海发展新的时代方位,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既是对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领航指向,也是对新时代上海发展新的战略擘画。

图说:浦东陆家嘴 新民晚报记者 徐易飞/摄

“我们在起草《建议》中,始终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建议》全面梳理了这些指示要求,逐项部署任务措施,逐条加以细化落实。”沈立新表示。

比如,在具体谋划和确定目标时,始终坚持一条,就是把握“四个放在”的工作基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就提出的,2018年考察上海时再次强调: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

“上海要形成和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唯GDP论,关键要靠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上海时,要求上海强化‘四大功能’,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为此,《建议》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来部署这件大事,进一步强调要聚焦关键环节发力。具体来说,包括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把浦东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这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时代号令,就是希望浦东、希望上海继续当好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乘风破浪的排头兵,更好发挥服务全国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沈立新告诉记者,上海为此制定出台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并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建议》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深入贯彻“五个新”的目标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更加主动、更加有力地打好这张“王牌”、用好这个机遇,不断拿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的成果,辐射全市发展整体突破。

把握三大变化,更重格局功能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五年。与之相比,“十四五”规划有哪些新特点、新亮点?

专家认为,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而言,分析把握“十四五”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三个大变化:第一个是世界格局之变,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之争将十分激烈;第二个是发展阶段之变,我国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央对上海的定位是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第三个是发展格局之变,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上海既要更好地连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也要更好服务国内扩内需战略,引领推动国内大循环。

图说:在张江科学城高度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因此,在始终坚持“四个放在”的同时,上海“十四五”规划重点要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是“五个更”:城市核心功能更强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

沈立新认为,与“十三五”相比,《建议》中,“格局”和“功能”成为两个关键词。上海对全市发展格局进行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一是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二是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格局;三是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做强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五型经济”,彰显大都市经济的业态优势;四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

“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沈立新告诉记者,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最主要的不在于人口和面积,甚至也不一定是GDP规模,关键要靠城市核心功能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强化“四大功能”,为上海“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只有真正做强“四大功能”,上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构筑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

建设人民城市,缔造幸福生活

“为什么现在有的老百姓还是喜欢住在市中心?有的老百姓住在市区外较偏远地区,感慨交通出行、就医、就学等还是不方便。”随着未来新城的重新定位和发展,这样的“成长的烦恼”有望得到缓解。

图说:市民在黄浦江滨江步道休闲锻炼(资料图)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专家认为,未来5大新城交通等配套值得期待,公共服务配套优质资源将向新城倾斜,尤其是临港新城将会打造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未来之城”。

《建议》中,不但确立了“十四五”和2035年的美好愿景,也着眼于当下提出定量要求,尤其是要在未来五年有一定的显示度,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比如,完成全部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公园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特别是“老、小、旧、远”问题,倒排时间节点补短板,加大攻坚力度。为此,《建议》专门针对养老服务做了阐述,强调要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标杆?《建议》中的一个亮点,就是研究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赋能,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建议》还提出,要加快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重点是实现“东西延伸、南北推进”的重大文化设施布局,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体育项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建议》特别强调要加快生态惠民工程,精心规划建设“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和设施,把更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面向未来,人民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无论‘五个人人’、还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但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也将渗透在实施的每一个细节中。”沈立新说,到2035年,上海将力争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宋宁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