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科技、艺术、匠心,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亮点大揭秘!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 屠瑜 潘高峰     作者: 屠瑜 潘高峰     编辑:梅璎迪     2021-06-03 11:25 | |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中,除了珍贵文物和图文史料的挖掘外,高大敞亮的全新展陈空间、众多精心创作或捐赠的精美艺术品、真实生动的场景还原、丰富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等亮点也不容错过!

图说:中共一大会址与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五大革命圣地齐聚巨幅绘画。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三幅大型瓷板画工艺领先

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三幅大型瓷板画就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面画有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瑞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北京天安门等红色地标,层次分明,生动立体。往左看,《中流砥柱》展现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右侧的《民族脊梁》上,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三幅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

据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介绍,作为整个展馆的前厅,这三幅瓷板画是用高温烧制,艺术效果的呈现达到了最好,整个烧制的工艺是目前国内领先的。

图说: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铜像群雕

13位代表紫铜白铜雕像亮相

从一楼大厅下了电梯就到达序厅,高大敞亮的空间让人一点没有在地下的感觉,穹顶上一个圆形的LED屏动态地飘动着蓝天白云。13位代表紫铜雕像是为了这次展览新创作的艺术作品,代表们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两旁花岗岩墙上,镌刻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金色的字体引人注目。

序厅两侧在洞石上设置浮雕墙,一侧以一大会址、博文女校等石库门元素,反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另一侧以南湖红船、烟雨楼等视觉元素,反映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和红船精神。顶部设计发光顶棚,采用灯光艺术效果,象征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深刻内涵。

看过了紫铜雕像,可以到展览的第四部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中去欣赏白铜雕像“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它以中共一大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共同讨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宣读纲领的第一条“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瞬间作为创作的设计定格。代表们表情生动,肢体语言丰富,或身体前倾,或立身正坐,或聚精会神盯住宣读人,或侧耳倾听,或凝神沉思……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历史场景,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一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

此次布展,将这一雕塑与周围中共一大代表展示版面和文物密切结合,观众进入这一空间,既可以通过图片、文物了解到中共一大代表的简要经历、参加中共一大之前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而且可以结合这一雕塑,一起回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场景中,感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据胡晓云介绍,这组从老馆拿过来的经典展品白铜雕像是5年前创作的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每个代表在那个历史瞬间的状态。对人物背部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不管他们今后的道路选择如何,但在那个时刻,把他们特有的气质体现出来了,“这种艺术处理是有质感和力量的,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的,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同的艺术样式来展现红色题材的时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同时要把主题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

图说:多媒体投影展示出中共一大会议时的场景

1:1实景复原一大会址场景

要说这次展览最大亮点,一定是“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剧场空间,采用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模拟旧址外貌和当时的周边环境。参观者仿佛走入1921年的望志路。红墙拱檐的石库门、高低斑驳的弹格路,加上偶尔路过的黄包车和巡捕警察,展现当年的历史环境与氛围。

沉浸式影像空间慢慢打开,显露出1:1复原一大会址场景。方桌、圆凳、靠椅、荷叶吊灯、茶几、茶杯、茶壶、荷叶边花瓶、紫铜烟缸,均按会址原物高仿。还有木门、木格栅、西面的山墙……几乎把一大会场完整地搬到了展厅。

展项采用虚拟人物与真实场景结合,精心选择特型演员,实景拍摄还原中共一大7次会议的全过程。沉浸式画面同步演绎会议筹备、开始、激烈争论、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的曲折惊险的历程。

展项运用国内相关最新技术手段,融合国内最新沉浸式CAVE影像系统与全息裸眼3D、真人等身全息成像技术、数控超大升降幕、超大折叠全息屏幕、多屏多幕、LED艺术灯光、DTS 360度全景声声效技术等多种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多幕全息(裸眼3D)实景多媒体展示效果。

图说:相约建党前后的陈独秀与李大钊雕像,“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

生动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离不开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努力,其中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一定要提的人物。在展览的第三部分“早期组织、星火初燃”中,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雕塑为核心的一组场景也是展览的亮点。

在陈独秀和李大钊雕塑的背后饰以动态背景,一侧设置上海老渔阳里2号建筑场景,另一侧布置北京亢慕义斋场景,同时配合播放“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动态连环画视频,与该区域展示的图片和文物共同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即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做好准备。

图说:巨幅油画《星火》

听着国际歌欣赏油画《星火》

在展览的众多艺术品中,有一幅油画作品值得一看。来到展览第三部分“早期组织、星火初燃”的最后,油画《星火》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50余名成员正迎面走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加入党的队伍,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建党活动,如同星火燎原,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崭新的篇章。油画是2021年4月14日创作完成的。

站在画前,记者耳边响起了《国际歌》的音乐。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沈黎明透露,这位军旅画家当时是听着《国际歌》创作的,他希望这幅画在展览的时候,观众也能够听到国际歌。在国际歌中画中人仿佛迎面走来,器宇轩昂,把静态的动态化了。

在这幅画的前面,有一个互动的屏幕,上面显示有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所在地,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旅日和旅法,用手点到任何一个地点,将会显示出这里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介绍。

图说:大型沙盘地图根据老上海地图而制成,展现上海的红色地标

多媒体数字沙盘展现光荣之城

在展览第四部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的最后,一个20多平方米的沙盘,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历史风貌跃然眼前。“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伴随着讲解声,沙盘上不停地变幻着颜色和指示路线。沙盘对面展墙辅助展示了“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大事记(1921-1933)”。

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馆员张玉菡介绍,本展项“光荣之城”运用了多媒体数字沙盘这一新颖展示方式,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主城区城市专业制图为基底,搭建大型实景式上海城市形态微缩模型,同时运用数字化影像、灯光、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全面展现展示从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党在上海召开重要会议,领导全国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红色足迹,独到形象地诠释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及“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的前期奋斗历史图景。

为规避“传统规划沙盘”的视觉惯性,展项特意采用“微缩景观模型”。建筑地块外观形态基本采取写实主义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细节。在制作比例上采取道路地块1:1350,普通建筑1:900,重点建筑1:500的比例,使得主次相得益彰。在色彩表现上,采取亮暖色调,统一视觉调性。质感处理上采取全域手绘,局部重点刻画的方式,增加建筑阅读性并调节视觉节奏。同时将微缩模型作“场景化处理”,增添“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整体提升场景的生动性。

图说:“真理的味道”与“初心的守护”,分别讲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与张人亚守护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章的故事

看电影《初心》赏非遗技艺

来到尾厅,投影屏幕上正在播放《初心》。该展项以大写意的风格,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宣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

在屏幕对面的墙上,悬挂着一面党旗。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周峥介绍,一寸缂丝一寸金,这面党旗是用古老的非遗缂丝工艺手工制作而成,由上海丝绸集团捐赠。

图说: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

玻璃大展柜为啥容易碰到头?

在观展过程中,记者的头不小心碰到了展柜上的玻璃。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徐迅解释,展柜全部采用了低反射的玻璃,透视的效果特别好。这次布置遵循了这样的设计理念:第一是按照展品尺寸设计柜子,第二,可视面尽可能做到最大。

“我们公司研发的展柜设备层不到50厘米。所有的灯光系统、开启系统等都是重新开发,就是为了让展柜的见光面、可视面放大,视觉效果更好,这也是为“一大”特别定做的,展柜里面恒温恒湿,能够更好地保护展品。”

走在展馆中,记者发现,这么多展品和图文放在一起,不会感觉一丝乱,视觉上也没有特别突兀的地方。徐迅表示,“一大”布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设计感,我们的设计师考虑了所有细节,定制了全套布展方案,达到了最佳的展示效果。我们的设计师也非常注重观展氛围,在展墙设计上我们研发了真空吸音的技术,既有美感又具备吸音功能。

胡晓云说,这次布展最大的挑战是,老一大馆已经很经典了,要再布置一个新馆,在那么高的起点上要再做一个提升,团队动足了脑筋。既要讲究史实,还要有艺术的体现,不能过多的演绎,一定要尊重当时的史实。体现的都是有考证过内容的东西,做到艺术性和史实的平衡。

最后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弘特别强调,展馆的基础是柜子里的文物和墙上的图文,是真正的精华所在。艺术品、场景、多媒体展项等丰富了展示手段,艺术家围绕了展示主题和内容进行创作。从陈列艺术的角度来说,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是为了使整个展览立体起来、生动起来,让观众能够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大家更容易理解。

新民晚报记者 屠瑜 潘高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