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正 摄(资料图)
方翔/文
建造于1928年丰裕里,是少见的传统旧式里弄,诗人艾青、画家陶冷月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弄堂幽深绵长,保留了老上海的生活痕迹。对于外人来说,踏进弄堂的一瞬间,能让人一秒穿越回“梦中”的弄堂生活。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居住在其中的人来说,房屋老旧、设施不便,居民们希望通过“微更新”,让老建筑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经过四年多的改造,弄堂翻出了“新花样”,居民的一大感受就是晾衣更加方便了。
走进丰裕里,新设的晾衣横杆上带有“丰裕里”,让人感到十足的现代味。黑色铝合金花脚、搭配暖色透光弧形顶棚,在雨天也可以方便居民晾小件衣服。淮海中路街道丰裕里“微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卢恒青表示, 确定好了初步方案后,并没有大面积的安装使用,而是先做了一个晾衣架样品安装在弄堂内,让所有居民提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征询了居民的意见,进一步改进了设计和制作方案,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等晾衣架。同时,结合其他改造项目综合解决居民晾晒衣服问题,如在居民门前雨棚下加一根晾衣杆方便雨天晾晒,并居民睦邻中心配备了烘干机方便居民使用。
在微更新项目设计方负责人,同济大学副教授李彦伯看来,必须以居民意愿、居民需求为起点和目标,而不是为了漂亮而改造。在李彦伯曾经主持改造的另外一个项目——四明体育弄社区更新中,也是从晾衣需求开始入手的。去年,四明体育弄还被评为首批5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之一。他认为,在这些历史建筑的更新中,要以居民利益为核心,通过增进基层部门职能和居民自组织等方式,增加里弄街区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不久前,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传统优秀老建筑保护工作时指出,要进一步增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既要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也要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尊重建筑、街区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更新改造、持续利用,在以用促保中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
城市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历史建筑更应该和现代生活充分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现“烟火气”。就拿“超级网红”武康大楼来说,它的魅力持久而浓厚,不仅在于建筑的外观,更在于其浓浓的人间烟火。特别是在2019年,市区两级房屋管理部门启动了武康大楼外立面整治工程。在拆除晾衣架的同时,考虑到居民的日常需求,区房管局专门在辅楼开辟了一片公共空间并设置了公共晾衣架,提升武康大楼里百余户居民的生活舒适感、幸福获得感。
晾衣架带来的“烟火气”,展现的是在城市更新中,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这既是城市更新的细节所在,也是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以人为本,保留“烟火气”,这在9月1日起实施的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强调“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等。10月31日晚,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典礼落幕,来自中国的3个项目摘得金奖。其中,“永嘉路口袋广场”,获得了社会与文化建筑类金奖第一名以及社会责任奖特别奖。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街头建筑,之所以能在200多件建筑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周边鳞次栉比的小洋房、老建筑浑然一体,“装”起市民的需求,带来人民喜欢的“烟火气”,让居民们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居所不在高广,有人则灵。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既是过去岁月存在的证据,又展示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烟火气、接地气,让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发展的红利,这也正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