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双向奔赴”成热词,人才流动进一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活力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云     作者:孙云     编辑:张家愉     2021-12-10 09:03 | |

30余年前,每逢周末,上海的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总会出现一群身着中山装、拎着人造革手提包的“文化人”,他们周六傍晚准时出发,周日傍晚准时返回,往返于上海市区与周边省市之间。他们,就是推动了上海周边省市一大批中小企业腾飞的“星期日工程师”。1988年上海市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成立,从3000余名报名者中筛选出的正式会员多达1700余人。如今看来,包括复旦大学教授在内的这批“星期日工程师”称得上是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第一批吃螃蟹者。

图说:松江区中铁广州工程局沪苏湖铁路项目部制梁现场。陶磊 蔡斌 摄

30余年后的今天,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近日发布的《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又引起了人们对跨城通勤的关注。调查显示,近3年来,上海市域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的整体规模逐年上升,根据手机大数据推算,今年总数达到7.66万人,“双向奔赴”已成规模。

在“双向奔赴”的人群中,不乏因为地区房价差而不得不选择异地工作、生活的,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单纯因为生活成本而选择异地通勤的比例开始下降,一些新型的跨省市流动开始出现。

2020年8月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在此背景下,打破区域壁垒、建立长三角人才协调机制、提高人才效率,成为有效发挥产业集中优势、加快中国高科技产业追赶进程的关键。之后,一系列促进长三角区域人才流动、释放发展动能的创新之举不断出台。

2020年9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发布,针对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制定了6个方面18项创新举措,为长三角地区之间人才互认迈出了第一步,人才互认机制不断优化。

2020年11月,上海市人社局与长三角一体化执委会共同出台通知,允许非在沪工作外籍人士享受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金融服务、通关便利、购房政策等多方面权益。今年2月26日,在苏州吴江工作的苏州华德电子马来西亚籍总经理翁文星获颁上海市外籍人才居住证,这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首次跨省(市)颁发外籍人才居住证。获颁上海市外籍人才居住证后,翁文星在上海可以享受医疗保障、购房政策、子女教育、职业资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市政服务等权益,让他“在示范区内工作、生活更加便利,更有归属感”。

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其自由流动与区域活力的关系十分紧密。而且,长三角恰恰又是我国集聚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区域之一,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等中心城市均位列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10名。长三角还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级人才载体,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因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内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与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活力有着十分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

目前,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成员已达26个,区域内自由流动的雏形逐渐形成,人才制度创新成果正在成员城市间复制推广,共认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设置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共认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共认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共认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学时这5项主要内容已成共识。9月1日,青浦区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单一窗口揭牌,来自上海欧菲滤清器有限公司的意大利人Cristiano Casini获得青浦区“单一窗口”审核颁发的首个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从“星期日工程师”的自发行为到系统化、制度化地推进自由流动,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长三角跨城通勤人员的流动、规模和广度已远超全国其他地区。可以预见,区域人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活力,将长三角打造成为人才工作的首选地和创新创业活力场,推进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孙云/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