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新民眼 > 正文

上海垃圾分类雨中正式开始!10路记者见证上海人考几分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首席记者 范洁,首席记者 方翔,吴健,李一能,屠瑜,见习记者 杨欢,黄佳琪,首席记者 潘高峰,杨洁,毛丽君     编辑:顾莹颖,韦嘉维     2019-07-01 15:47 | |

  今天,举国关注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执行,这也意味着所有居民小区,以及饭店、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分类投放,违者可依法予以处罚。上海市的垃圾分类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经过此前一段时间充分的全城动员,大家焦虑过,紧张过,嚷过,笑过,今天是见“真格”的时候了!今天一大早,新民晚报10路记者分赴居民小区、菜市场、公园、饭店、地铁枢纽等全市各个地点,发回第一手直击报告。

  青浦区重固镇康浦景庭

  “三难”动迁小区实现垃圾分类参与100%

  首席记者 范洁

  “馒头包装袋、擦手餐巾纸都是干垃圾,扔之前都会想一想,看一看,已经养成习惯了。”清晨6时许,69岁的吴秀娣刚用过早餐,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将厨余放入家中配备的二分类桶中。垃圾随手分,已经成为她和康浦景庭小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6时15分,吴秀娣穿上绿色志愿者马甲,从客厅、厨卫带上垃圾出门了,前往小区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点,今天轮到她“值日”,担任垃圾分类监督员,再过一刻钟正式“开工”。“今朝,是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第一天,但在我们小区,推行垃圾分类都快一年了!”

  去年,青浦重固镇被列为上海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工作试点街镇之一,康浦景庭却遭遇发动难、推进难、巩固难“三难”。作为典型的上海近郊农民动迁安置小区,1413位居民中,户籍居民只有768人,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约占70%,房屋出租率达40%,外来人口接近一半。“以前住在村里,随便惯了,哪有这么多规矩!”

  然而,家住底楼的吴秀娣却是苦不堪言,厨房窗口正对楼道的垃圾桶,不仅常年一股臭味,夏天更是引来苍蝇蚊子。所以,当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招募“妈妈奶奶督导队”时,她第一时间报名。评选垃圾分类“五星”家庭、举办垃圾分类主题文艺演出、实行房东责任制管理租客……康浦景庭小区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创新探索。

  7时许,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多了起来。“小伙子,你长得这么帅,垃圾也分得很规范!”“阿弟,把湿垃圾倒进垃圾桶后,要把塑料袋拿出来,放在干垃圾桶里。”吴秀娣打开手机上“绿色账户”App为居民扫码积分,还不忘分享垃圾分类的小贴士。不知不觉,就到了8时30分的撤桶时间。“说了两个小时的话,喉咙都有点干了,但看到大家分得越来越规范,很开心。”

  目前,康浦景庭小区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实现100%,分类投放率达90%以上,分类纯净度达90%以上,生活垃圾减量约15%。

  上海市中医医院

  垃圾分类不“拗造型”

  首席记者 方翔

  “医生,啥是干垃圾,我们当地好像没有这个垃圾分类。”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的门诊大厅,一位挂完号的外地病人看到大厅里面的干垃圾桶,向一位经过的医生询问。医生在耐心地进行了解释之后,这位病人将手中的一些用过的纸巾扔到了干垃圾桶里面。

  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第一天,对于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除了要常规的诊治工作,回答病患以及家属丢垃圾的询问,也成为了工作的一部分。“医院中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少病人来到上海之后,并不了解上海的垃圾分类,因而我们也对医护、保洁等人员进行了培训,一旦患者有需求,及时帮助他们。”上海市中医医院总务处副处长张康颖说,“我们此次新添置了260个垃圾桶,同时对于一些病房等区域的垃圾处理点进行了改造。在不同的区域,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垃圾桶,比如门诊大厅主要是干垃圾桶,而在急诊大厅,因为抢救病人的需要,不设置垃圾桶,而把它们放在急诊输液间旁盥洗室的过道上。”

  在儿科病房中垃圾丢弃点,两个套着黑色环保袋的大型塑料桶放在推车上。上方则是贴着干垃圾和湿垃圾的标签,一旁还有上海垃圾分类的宣传单。据张康颖介绍,病房产生的生活垃圾不仅有患者的,还有家属的,像儿科病房还有多位家属,因而在垃圾桶的选择上,不能用传统的垃圾桶,“我们觉得垃圾分类不是‘拗造型’,更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人们方便使用了,垃圾分类也就可以推广了。”

  “要让来到医院的病患以及家属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海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顾向东说,“除了增加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之外,还鼓励病患使用中药代煎代送服务,这样可以减少家庭中的药渣垃圾。我们还在职工食堂取消了一次性碗筷的供应。7月1日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会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宝山区乾心园

  这是218户的荣誉

  记者 吴健

  93岁的刘奶奶熟练地把鱼骨倒进棕桶(湿垃圾),再把塑料袋扔进旁边黑桶(干垃圾),志愿者投来敬意的目光。“她是榜样,”社区志愿者傅阿姨说,“搞好垃圾分类,是这里218户的荣誉。”

  今天,上海正式推行垃圾分类,对宝山乾心园小区而言,似乎没什么特别,居民上班、买菜、锻炼都那么自然,连刚刚制度化的垃圾分类也“毫不生硬”地融入其间。“我们6月15日就开始推广,”业委会的裘主任说,“从改造垃圾房到普及分类,累归累,但希望环境美起来的心愿,让大家行动起来。”

  乾心园的218户人家,年轻人多,外地人多,租户多,但对垃圾分类的认同却很高。“我们最难的是预推行的头两天,扔错的,偷扔的确实有,”志愿者王先生说,“随着宣传、引导和服务逐渐到位,分类开始成为习惯。”

  今天7点12分至33分,记者在垃圾房边上等来16位居民,除去两位拿着三包垃圾(其中一包是可回收物),其他都是干湿垃圾各一包,且不必物业引导员提示,就准确投入。“阿姨先别走,”引导员钱阿姨叫住一位居民,因为看见她的手上沾了汤汁,“侬过来汏汏手吧。”对方报以感谢的微笑……

  “垃圾分类,不能光立规矩,更要有人性化保障。”傅阿姨介绍,为方便“上班族”,垃圾房早晚开关时间都有延长,还在现场备有水龙头,供倒湿垃圾的人冲洗。傅阿姨说:“我们把好分类源头,若没做好,垃圾退回来,贴了‘黄纸’,那就老尴尬了。”

  伴随着众人笑声,一对爷孙俩走到垃圾桶边,孩子犹如指挥官般告诉长辈:“阿丫,我吃过的西瓜要扔棕桶!”

  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人民广场

  期待公众更加自觉

  记者 李一能

  周一的早高峰时段,人民广场地铁站、南京路步行街等公共场所人流量非常大。8时30分,人民广场地铁站枢纽广场人流涌动,在一个立柱旁安放着两组垃圾桶,边上还有宣传轨交地铁站垃圾分类方式的海报。地铁站这样的公共场所垃圾分为可回收与干垃圾两类。

  记者在垃圾桶边观察发现,虽然大家形色匆匆,但几乎没有为了赶着上班随意投放的情况,认真之余,也有人“好心办了错事”——只见一位市民喝完豆奶把吸管投入干垃圾桶,把一次性杯子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其实没有经过清洗的杯子也属于干垃圾。

  保洁阿姨说,这个站点是全上海每日产生垃圾数量最多的轨交站点,每天最多要处置一百多包,但由于分类比较简单,统一收纳后处置较为容易。一般干垃圾中的塑料袋、餐巾纸占了大部分,而饮料瓶、纸张等可回收垃圾很快就会被人捡掉,唯一的问题是有时候会混进一些湿垃圾,虽然量不算大,但处理起来很麻烦。

  “主要是吃剩下的食物、喝剩下的饮料,直接丢入垃圾桶,弄起来很麻烦,例如饮料我们要先倒入水桶再到厕所处理。”保洁员说,希望大家把食物吃完后再丢包装袋,有时间也去研究一下地铁站的垃圾分类规则,其实并不难。

  在南京路步行街,情况也是类似,分可回收与干垃圾两类。因为开始下雨,使用垃圾桶的路人非常少,一位游客表示,为了入乡随俗,来上海前还特意学了一下垃圾分类,要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一些时间培育,但是很高兴,能为上海城市美化尽一己之力。

  徐汇区广元菜场

  垃圾分类投放 秩序井然

  记者 屠瑜

  菜市场垃圾分类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老大难”。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第一天,上午8点,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徐汇区广元西路上的广元菜场。

  走进菜场,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是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菜场充满着生活气息,闻不到什么臭味,看不到什么苍蝇蚊虫。

  正对着菜场大门的墙中央上方,挂着一块大的电视显示屏,“垃圾分一分,徐汇美十分”的标语非常醒目,显示屏左下角也依次清晰地显示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个标识。墙上同时贴有“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的大幅海报。

  记者在菜场看到,几乎每家经营户都配有干、湿垃圾桶。垃圾桶有两种型号。猪肉摊位、河鲜摊位等配备的是一种30升、干、湿一体的垃圾桶。蔬菜铺用的是一种60升、干湿分离的垃圾桶。

  广元菜场经理翟士平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工作是菜场重点主抓工作,管理方一开始就从源头抓起,从每个经营户抓起,给每个摊位配备分类垃圾桶,方便他们分类,考虑到蔬菜摊位的垃圾体积较大,配备的是大号垃桶。保洁员每天进行早、中午两次清倒,归集到垃圾房的大垃圾房中,会二次细致分拣。垃圾分类的宣传也不放松,市场建有工作群,会经常提醒、号召大家细致分类垃圾。如果经营户不执行,管理方会一提醒、二警告、三处理。如果是无意的,会提醒,提醒后如果再发生,会警告。如果再不重视,就停业。目前还没有一家被处罚。

  经营鲜花摊位的朱女士告诉记者,现在随地扔垃圾的人明显少了,年轻人的垃圾分类意识更强一些,很多小朋友会告诉爷爷奶奶垃圾分类的知识,垃圾分类能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有益于我们的生态环境,给我们的后代留一个更好的明天。

  普陀区长风公园

  垃圾分类 你我践行

  见习记者 杨欢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上午8时, 普陀区长风公园, 晨起锻炼后的大爷大妈们正聚集在公园各处,热情探讨着垃圾究竟该如何分类。

  一走进公园3号门,就看见醒目的红色标语上写着“垃圾分类、你我践行”。标语下摆放着白色方桌,上面整齐码放着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四个迷你垃圾桶模型,不少前来锻炼的居民聚集于此,正纠结手里贴着“骨头”、“塑料袋”等标识的卡片究竟该投到哪个垃圾桶里去。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普陀区长风块的志愿者说,这是他们为了宣传垃圾分类、号召市民保护环境而定期举办的公益宣传活动。经与长风公园管理负责人商量后,他们在3号门旁设置了摊位,通过模型演练和知识趣味竞赛,来帮助大家明晰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正确标准。

  8时40分,部分居民已完成晨练开始陆续离开公园。沿地图往公园深处行走,发现道路两旁每隔50米左右就会设立干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而餐饮区和茶馆则摆放着大容量的黑色湿垃圾桶,就连日常捡拾路边垃圾的可移动垃圾车也严格按照标准划分成了四个区域。现场身着蓝色工服的清洁工正在捡起垃圾箱外掉落的矿泉水瓶重新丢回到可回收垃圾桶里,他说,之前清理垃圾时并没有划分得这么详细,都是一股脑扔进车里,现在不行了,特定类别的垃圾要扔进对应的桶里,不能搞错了。

  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

  垃圾分类成自觉自愿行动

  记者 黄佳琪

  虽然下着大雨,但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区的部分居民依然撑着伞、拎着两个袋子前来定时定点桶扔垃圾。几位阿姨将湿垃圾从袋中倒入棕色垃圾桶,再将装湿垃圾的塑料袋和其他干垃圾一起投放进黑色垃圾桶,整个过程熟练又准确。记者查看湿垃圾桶内,里面扔的基本都是厨余垃圾,没有分类错误的内容。

  宇泰景苑小区共有居民楼11幢,居民371户。虽然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第一天,但对小区居民来说,垃圾分类早已深入人心。虹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介绍说:“我们小区从今年3月1日起,全面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经过前期4个月的宣传与实践,小区居民如今已能做到100%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分类准确率达98%以上。所以对小区居民而言,今天和平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3月,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了“绿精灵”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全天候对生活垃圾分类做好点位服务、湿垃圾除袋等工作。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这些“绿精灵”们却集体“下岗”了。竺阿姨是负责小区3号定点桶的志愿者,她说:“如今在居民心中已经没有对垃圾分类的茫然了,垃圾分类成了大家自觉自愿的行动。”今后,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将由在点位值班改为巡视。

  小区10号楼居民李先生说:“平时虽然扔垃圾的主力是我的爱人,但家里每个人都已经有了分类垃圾的意识,特别是孩子们,比我们还要懂,分得还要清楚。”

  静安区嘉发大厦

  大雨倾盆,垃圾分类不打折扣

  首席记者 潘高峰

  上午9时许,大雨瓢泼。几个刚刚上班的女士打着伞,冒着大雨冲出了静安区嘉发大厦A栋高层商住楼底楼,几步跑到定点投放的垃圾桶前,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始倒垃圾。

  “雨再大也要搞好垃圾分类。”梁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楼里的英明科技上班。一般9点前到单位,然后会把自己和同事吃早点剩下的残渣和包装纸、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分类后定点投放到底楼的分类垃圾桶里。“这样办公室里也干净。”

  应美凤是木兰拳创始人,单位办公室也设在嘉发大厦里。“我们平时垃圾不多,但要在里面吃一顿中饭,所以专门培训了烧饭的阿姨怎么分垃圾。”应美凤说,她也是大楼的志愿者。“每天一有空就各个楼层兜,谁把垃圾袋放在门口不带下去,我们都会不客气地敲开门督促。”

  除了上班族还有住户。陆昆其老人拎着早上拣菜剩下的一包菜叶和厨余垃圾来到投放点,仔细地把湿垃圾倒在棕桶里,抖干净,再掀开黑色的干垃圾桶,把塑料袋扔进去。“现在一天扔垃圾的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我们习惯了有垃圾就扔掉。”老陆说,原来每层都有垃圾桶,5月27日撤桶后,开始的确感到不方便。“大家都提意见,最后居委书记给大家做通了思想工作。这是国家战略,日本能搞得起来,我们为啥搞不起来?我是党员,当然要带头。”

  居委主任吴雄娣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分的是垃圾,靠的是人心。为了搞好垃圾分类,她先后发动了这栋楼里的140多个党员志愿者,一一上门宣传。“这幢楼高层撤桶已经一个月了。但看下来,还是有特殊性,上班族多,所以我们准备把定点投放的时间往后再延一个小时,方便更多的人。”

  松江区叶榭镇东石村

  农村垃圾分类“入乡随俗”

  记者 杨洁

  上午9时,记者走进松江区叶榭镇东石村的时候,正遇上赵天龙骑着电瓶车在碧绿农田间穿梭。村里四个垃圾房他都已“巡视”完毕,现在正准备去农户家中抽查垃圾分类情况。

  赵天龙今年60岁了,是村里负责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从2011年起就一直和垃圾“打交道”。

  “做垃圾分类工作一定要早。”赵大伯每天4点半就起床了,六点多就出门,一个垃圾房一个垃圾房地跑,看看保洁员二次分类的操作流程是否到位,这是他的工作日常。

  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也要“入乡随俗”,服农村“水土”。东石村村委会主任徐浩告诉记者,农村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是地广人稀,东石村一共只有500多户人家,从南到北最远却相距3公里多,给垃圾清运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再者,湿垃圾比较多,更有农田作物垃圾需要处理;另外,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也给宣传分类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垃圾我们年轻人都要在网上查一下才知道怎么分,要去教上了年纪的老人,难度就更大了。”

  对此,东石村的经验是:每个居民家中分发统一的干湿垃圾桶,在党员志愿者、网格长、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宣传监督员的指导下,先在家中做好分类工作,自行投放到指定地点,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

  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里干净的水泥道上几乎看不见一点垃圾,每隔几步路就有黑色、棕色两个干湿垃圾桶。这些垃圾桶由保洁员运送至垃圾房,在那里实现“四分类”。

  湿垃圾则不出村,在堆肥池就地还田,变废为宝。针对日常厨余垃圾,东石村设置了4个积肥池,每个池子可以存储20吨左右湿垃圾,发酵后作为肥料还田,免费给农民使用。这样,既可以提升土地肥力,又节约了垃圾处理费用,实现源头减量。

  针对废弃农作物处理,东石村还有两块地方,挖了低塘,专门堆放秸秆。“现在正是毛豆收获的季节,之后还会有玉米杆、甜芦粟茎杆等,差不多三四个月自然发酵以后,就作为肥料使用。”

  徐浩说,下阶段村里将在村居外墙上绘制宣传画,再张贴“红黑榜”,进一步鼓励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已经变成村民的一种日常习惯,以前在做,今后也会继续推行。”

  老字号餐饮店

  干湿分离有序回收

  记者 毛丽君

  上午十点半,一阵暴雨过后,老字号美新点心店里慢慢开始热闹起来,自去年夏天重新营业以来,这里每天中午的排队场面一直非常壮观。

  “我们公司为了垃圾分类的事,专门开了会,店里上周五就已经开始分了。”点心店经理王森林说,后厨的厨余垃圾和前厅的餐巾纸等是大多数餐饮店的主要垃圾,“主要是干、湿两分,还有就是少量的饮料瓶会专门分类回收。”

  为了做好垃圾分类,王森林做了不少功课:早上7点前,店里配菜剩下的菜叶会在隔壁小区垃圾站开始收垃圾时,及时送过去;煮面、制作浇头的剩余,过滤了汤汁,会集中投放在后门外的专用垃圾桶里,每天中午11点左右,专门有人前来集中回收;一天下来的干垃圾会在晚上6点半再次送到隔壁小区统一回收。至于隔壁小区垃圾回收的时间,他早就拍了照片存在手机里。“如果每天晚上能再集中收一次湿垃圾就更好了。”

  “我们以前一直都是干湿分离的,但现在也会有点紧张也更小心,大家会相互提醒。”王森林笑着说,不仅是店里的员工,近期垃圾分类已经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热门的话题,闲时大家会聊,店里的顾客也会聊,“大骨、小龙虾是什么垃圾,我们都会讨论,不过我们店里还好,都是小汤骨,没什么特别难分清的东西。”

  对于7月1日起外卖不再主动提供餐具的规定,服务员黄阿姨略有些担心。“以前外卖单子没备注需要餐具的,我们都会提供,现在如果没有特别备注需要餐具的,我们一律不主动提供。”说话间,黄阿姨已经打包了两份外卖,因为单子上没有备注需要餐具,所以她并没有放一次性筷子,“不给餐具,可能会被投诉,不过规定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

  “这段时间送外卖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餐具的事。”前来取外卖的小哥一边核对着外卖单一边说,“一般我们都会解释。不过现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这么大,大部分人都清楚这个规定并对此表示理解。”

  新民眼工作室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